用免疫学原理分析甲流对人类的危害及其防治原则

钱乙治疗小儿各种疑难杂症-钱乙治疗癫痫

中医认为癫痫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在民间,人们习惯把癫痫病叫“羊羔风”、“羊癫风”、“猪婆风”等等,叫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根据对病人发作症状的直观认识来起名字。很显然,这其中也贯穿了一种基本思想,即抓住了癫痫病人发作时抽风这个基本特征来进行概括,虽说不上是科学的概括,也没有抓住疾病的本质特征,但却是以症状为依据的。

中医传统上把癫痫称作痫证或痫病,癫痫是后来的叫法。早期医书上,医家多把癫、狂、痫混称,没有划出一个分明的界限。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癫、狂、痫均属精神、神志方面的疾病,但三者又各有其显著的特征。癫和狂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以动作失常、情感障碍、幻觉幻想、意识紊乱为基本特征。医籍中多以阴阳不同来划分癫和狂,精神抑郁,静默痴呆,语无伦次者属阴,为癫症;精神亢奋,狂躁刚烈,打骂破坏者属阳,为狂症。痫症则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严重者一发作就会猝然昏倒,不醒人事,口吐涎沫,四肢抽搐,发作过后又和正常人无异。

严格讲,传统中医并没有给癫痫下一个很准确、很科学的定义,虽然祖国医学对癫痫的认识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列有“婴儿病痫方”专条,较为详细地记载着用“雷丸”、药浴治疗癫痫病的方法,并分析了“痫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腹大”等一些证候特点,但始终在理论概括上没有一个系统的说法。

中医如何认识癫痫的发病原因?

传统中医很早以前就对癫痫的发病原因做过解释和分析,其具体内容散见于医学典籍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先天因素:

这种认识类似于西医说的原发性癫痫。传统医书上把它称作“胎痫”,意为胎里带来的。譬如大脑发育不全,脏腑功能先天不足等等,当然还包括遗传因素在内。

②饮食起居因素:

多指饮食不注意节制,冷热无常,寒暑侵入。比如经常过量食用肥腻的食物,暴饮暴食,过多食用生冷及不卫生的食物等,都可能成为病因。中医讲究饮食有节,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体所需要的营养都要靠津液气血输布,而这些全靠脾胃功能完成。饮食无节制,造成运化失职,积成痰饮,蒙蔽心窍,必然引起癫痫。

③精神因素:

是很重要的发病因素。精神过度紧张,突然受到惊吓,心情长期抑郁,过分的激动、愤怒、伤感等对人造成精神刺激和精神创伤,形成发病的内环境。《黄帝内经》上说过,愤怒容易伤肝,过分的喜悦容易伤心,思虑过多会伤脾,忧伤过分会伤肺,恐惧太甚易伤肾。过度的精神刺激会造成体内气机紊乱,导致脏气不平,特别是突然惊恐,更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④劳作因素:

劳作失度也是致病原因之一。用脑过度必然造成大脑亏损,心神失养,强度太大的体力劳动往往使人体力不支。在这些情况下,病邪极易侵入,因为此时人体抗病能力降到最低。传统中医典籍上的劳,还特指房事不节,本虚而致病。

⑤跌仆产伤:

指的是发生意外造成的伤害和小儿出生时受到损伤。

这些伤害极易形成各种内外伤害,尤其是脑部受损,如遇到适当条件,便会导致癫痫。

除以上病因外,中医认为:许多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也会转为癫痫。上述各项为什么会以癫痫病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癫痫病是脑病还是脏腑病?

中医典籍上把癫痫称作“癫疾”、“颠疾”。有些医书据此而下论断说早期的医学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癫痫病是大脑的病,理由是“颠字的意思是头顶,也就是头。”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还缺少确凿的论据,要弄清癫痫病是脑病还是脏腑病这个问题,还得做些必要的讨论。

中医典籍上比较明确地提出癫痫病是脑部病变的是清代名医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曾比较系统地阐述过他的观点:癫痫病发作是元气一时不能向上转入脑髓,病人抽搐时正象是活人脑袋。说他是活人,腹中有气,四肢抽搐;说他是脑袋,脑髓没气,耳朵聋了,眼睛向上翻就象人。有的人先喊一声然后抽搐,是因为脑中无气,胸中的气没地方走,突然冲出来。正抽搐的时候,胸中有漉漉的响声,是因为津液还在气管里,脑袋无气,因此有这种声音。抽搐后头痛昏睡的原因,是气虽然转到脑子里,但是还不足以使人清醒。他从大发作的症状入手分析,证明了大脑是发作的根源。虽然他的分析并不象现代医学认识得那么透彻,但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祖国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把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称为“五脏神”,而把脑作为“总众神”的神。认为五脏神气通于脑,五脏神气之所以能上通于脑,是以经络为传导之路的。也就是说,五脏能够通过经络与大脑联系在一起。

近代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医学说的发展,人们对于癫痫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基本上统一了认识:癫痫病是脑部病变引起的。脑部病变分两种情形,一是大脑本身发生病变,二是脏腑病变引起大脑病变。这也就解释清楚了为什么中医治疗癫痫病主要从肝、脾、肾三脏立论这个问题。

脏腑病变为什么能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病?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脑统领全身,它用来维持功能的气血、脑髓等必须靠五脏来生产、供应,也必须靠五脏的功能来协调。这样,一旦脏腑产生病变,必然会传导至大脑,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病。

心脏病变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脏的作用是主持血液循环,它向泵一样不断地把血液供给大脑,以维持大脑的正常机能。大脑正是靠心脏提供的血液来维持本身的健康,进行生理活动,支配人的意识、思维、情感和运动。

心脏出现下列情况都可能引起脑病,导致癫痫:心血不足,心脏功能衰竭,不能满足大脑供血,大脑因缺血缺氧便会出现功能障碍;心血管瘀滞,出现供血障碍,大脑失去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保障,也会导致大脑发生病变。传统中医也认为痰迷心窍,心神无舍,可引起大脑病变。

肾病为什么会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化生脑髓,从而使大脑充实不竭,保证脑功能正常,因此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中医有些治法,比如填精益髓、补肾健脑,就非常能说明肾与大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肾脏出现下列情况都可能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肾脏先天不足,不能生成足够的精髓,使大脑发育受到影响,自然形成脑病;久病不愈,肾脏亏虚,得不到所需的滋养和补充,引起脑室空虚;肾劳过度,达不到生理平衡,形成肾精不足,引起脑髓不实;肾有病不能主水,多生痰饮,上犯脑神,出现昏迷、抽搐、头痛等症状。所以,有些专家认为各种癫痫都是肾经病,确实有一定的理由。

肝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肝脏的功能在于调节血液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它对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肝荣则脑健,肝衰则脑病。反过来说,人的感情和肝脏关系极为密切,比如怒为肝志,怒则气血逆乱,逆乱之气血易随肝气勃发而上举,使脑部发生病变而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等症状。

《内经》上说各种抽搐,都属于肝病。肝脏出现下列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脑部病变,导致癫痫:肝脏主管疏泄,对调节大脑血流量和疏通气机起关键作用,肝阳上亢,化风内动,能上扰清阳,也会挟带痰浊逆动,蒙蔽心神,激起大脑病变;肝气郁结,疏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会造成情志不畅,也极容易化为邪风,上犯大脑引起昏仆、抽搐等病症。

脾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脾主管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脏生理功能正常,其他脏器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功能。《灵枢》上说五谷津液通过脾脏转化为营养物质,再运送到身体各部位,补充脑髓。

由上可见,脾脏有病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脾运化失职,大脑失去必要的营养物质,导致功能失调。脾病还会直接引起胃部消化不良,生热、生风,生痰浊,导致大脑病变从而形成癫痫病源。

肺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学说认为,肺主诸气而司呼吸,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输布到机体的各部分。由此可见,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保障了机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肺部发生下列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脑病,导致癫痫:肺主气,气助血行,气虚滞容易形成大脑气血难以得到补充的病理现象,从而使大脑功能产生障碍,发生病变;肺气不利,浊气上逆,干扰清明,也会导致功能紊乱,而出现昏迷、倒地等症状。

传统中医把癫痫病分为几类?

传统中医著作中,医学各家对癫痫病的分类驳杂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1)按病源分:

也就是按照得病的原因对癫痫进行分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明代方贤的五分法。他在《奇效良方》一书中,把癫痫分为风痫、食痫、惊痫、痰痫、饮痫五类。这种分法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2)按发作时患者发出的叫声分:

持这种分法的代表人物是宋朝名医钱乙,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根据发作时患者发出的叫声,把癫痫病分为五类:犬痫、羊痫、牛痫、鸡痫、猪痫。这种分法当然是不科学的,如果发作时不发出叫声,便不在五类之中了,可见分法不严谨。

(3)接五脏所属分:

就是看患者发病源于哪一脏器,也就是说是哪些脏器病变而引起癫痫。这种分法应是从病理和症状这个角度考虑的。

这种分法,明朝医家鲁伯嗣是代表。他把癫痫分为心痫、肝痫、肾痫、肺痫、脾痫五种,并附带说明了发作症状。他在《婴童百问》一书上解释了他的分法。面红、眼睛直、吐舌、咬牙、烦躁不安、气短的叫心痫;脸和嘴唇发青、眼睛向上看、手脚抽搐、腰背硬直的叫肝痫;脸发黑带有晦气、眼睛向上看、嘴里吐沫、身体僵直如尸的叫肾痫;脸白如土、眼睛发直、象受了惊吓似的跳动摇头、嘴里冒沫的叫肺痫;脸色发黄、眼睛发直、肚子胀、下泻、四肢僵硬的叫脾痫。

把发作症状和病理结合起来给癫痫病分类,基本上可以从中医典籍上找到理论根据,也符合中医的临床观察经验,确实有独到之处。所以,后世医家也有人沿袭这种分法的思路,加以提炼,提出新的分法。

(4)按阴阳分:

是癫痫分类中最简洁的一种,只把癫痫分成阴痫、阳痫两类。阴痫属于虚寒症,患者体质虚弱,每次发作时间较长,发作周期也长。阳痫属于实热症,一般情况下患者体质比较强壮,每次发作时间较短,发作比较频繁。

现代中医如何给癫痫分类?

现代中医根据中医典籍的分类方法,对癫痫病有了更明确的分类。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种:

(1)分为阴痫、阳痫或者实证、虚证两类。这种分法实际上是继承了传统中医的阴阳两分法。

(2)把癫痫分成风痫、惊痫、痰痫、食痫、热痫、瘀痫、虚痫、虫痫等类,是根据病因来分类的。上述几类,散见于医籍中,古代医家已有论述,只是未加系统概括。现代医家经过加工整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体系,这其中有医家独到的见解,但总体上说来还是对古代医学思想的继承。

(3)把癫痫分为肝风痰浊、肝火痰热、肝肾阴虚、脾胃虚弱四类。这种分法,从肝、脾、肾三脏立论,体现了当前中医对癫痫病病因的基本看法,切中了要害,抓住了主要矛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分法。

对癫痫病较好的中医分类是哪一种?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主张将癫痫分为风、惊、痰、食、虚、瘀、滞七类。因为这种分法直接抓住了病因,与发作症状结合,对治疗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且非常具体。现将各类癫痫的主要症状和病因分述如下:

(1)风痫

症状:脸色发青、发紫、脖子发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眼向上看、肢体僵直、抽搐吐沫。发作前有头晕目眩、头痛、恶心、肢体麻木等前兆。

病因:肝阳亢盛,有痰火,感受风寒,闭阻经脉;或肝功失调,风寒外侵,肝风内扰,血虚郁闭。

(2)惊痫

症状:突然昏倒、神志丧失、肢体强直、抽搐,多数发作前惊叫。轻者神志不清,神情呆滞,有无目的行为。

病因:胎儿腹中受惊,先天胆气不足,或出生后暴受惊吓,则遇适当条件发病。因高烧惊厥,治不及时或未治愈而转为癫痫。因肝肾虚弱,经受突然刺激或长时间强刺激,受惊发病。

(3)痰痫

症状:发作时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口吐涎沫或口角流涎、脸色发青、口唇青紫、手脚抽搐、身体僵直,并伴有异常叫声。

病因:一是温热积久,灼伤津液,蓄成痰饮。二是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积为痰饮,或由进食生冷油腻过多,消化不良,积为痰饮,遇诱因发为癫痫。

(4)食痫

症状:脸色发青、脘腹胀满、腹痛、恶心、呕吐、大便秽臭或便秘。发作时两眼发直、四肢抽搐,重者昏倒、口吐涎沫。

病因:一是小儿哺乳不节,伤及脾胃。二是母乳有问题,或者含有较强的刺激成分,如酒精或副作用较强的药物成分等,伤及小儿脾胃。三是常人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尤其易转为痰痫。

(5)虚痫

症状:平素脸色发白或脸色晦黯,常头晕目眩、腰酸腿软,或肢体乏力、耳鸣、失眠、精神萎靡不振。发作时突然昏倒、两眼失神、四肢颤动或抽搐、大小便失禁,或者神情呆痴,无行为意识。

病因:一是先天不足,脏器不健,若生活调理不当,遇饮食、寒热、情感等刺激因素发病。二是久病不愈,造成肝肾亏虚或脾胃虚弱,肝肾亏虚导致精血不足,脾胃虚弱造成运化失职,饮食聚积生痰,蒙蔽清窍。三是外伤、产后失血过多或贫血等因素带来不足之症。四是积劳成虚,不胜外邪。

(6)瘀痫

症状: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全身抽搐或者一侧肢体抽搐、局部肌肉抽动、两眼直视或向一侧斜视,有时伴有尖叫声,有些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发作过后体乏无力。

病因:一是脑外伤或是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病变引起综合征。二是部分脏器由于出血等原因造成瘀证,影响血液循环。三是气滞脉络,造成气血不畅。

(7)滞痫

症状:发病前常表现出忧郁、焦躁、容易生气乃至发火、胸满腹胀或者腹痛难忍。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轻者失神、脸色苍白或蜡黄、目光呆痴、面部肌肉抽搐或嘴角不自觉地蠕动。

病因:一为气滞,心情不愉快,或者怒气难消,肝气郁滞,或者气滞胸膈。二为脾胃失调,多生津液,阻遏气机。三为肠道不畅,清气不举,浊气难下,或因宿便滞留,津液难通,浊气上逆。四为经脉阻滞,气机不畅,甚而导致清窍失养。

中医儿科学的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概论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的范围与任务

一、中医儿科学的学科范围

二、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现状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道路

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学说概要

一、《素问》、《灵枢》

二、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

三、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四、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疹方论》

五、曾世荣《活幼心书》、《活幼口议》

六、薛铠、薛己《保婴撮要》

七、万全《幼科发挥》等

八、陈复正《成》

九、吴瑭《温病条辨》

十、徐小圃《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

第二章 生理病理与喂养保健

第一节 小儿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

二、婴儿期

三、幼儿期

四、学龄前期

五、学龄期

六、青春期

第二节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一、生长发育

二、生理特点

三、体质特点

第三节 发病原因与病理特点

一、病因特点

二、病理特点

第四节 乳食喂养与儿童保健

一、乳食喂养

二、儿童保健

第三章 儿科辨证论治概要

第一节 儿科诊法概要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二节 儿科辨证概要

一、八纲辨证

二、六*、疫疠辨证

三、卫气营血辨证

四、脏腑辨证

五、气血痰食辨证

第三节 儿科治法概要

一、内治疗法

二、外治疗法

三、针灸疗法

四、推拿疗法

第四节 儿科护理概要

一、一般护理

二、饮食护理

三、用药护理

四、心理护理

五、急症、重症等特殊护理

第四章 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

第一节 中医儿科的科研方法

一、中医儿科传统研究方法

二、现代医学科研基本方法

三、中医儿科现代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医儿科的科研内容

一、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

二、中医儿科学临床研究

下篇 各论

第五章 初生儿病证

第一节 胎怯

第二节 胎黄

第三节 脐风

第四节 新生儿肺炎

第五节 新生儿败血症

第六节 新生儿硬肿症

第七节 赤游丹

第八节 脐湿、脐疮

第九节 脐血

第十节 脐突

第十一节 斜颈

第六章 时行疾病

第一节 麻疹

第二节 奶麻

第三节 风痧

第四节 水痘

第五节 手足口病

第六节 痄腮

第七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八节 病毒性脑炎

第九节 脊髓灰质炎

第十节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第十一节 流行性出血热

第十二节 病毒性肝炎

第十三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十四节 艾滋病

第十五节 丹痧

第十六节 顿咳

第十七节 白喉

第十八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十九节 细菌性痢疾

第二十节 钩端螺旋体病

第七章 常见虫病

第一节 蛔虫病

第二节 蛲虫病

第三节 钩虫病

第四节 绦虫病

第五节 姜片虫病

第六节 血吸虫病

第七节 疟疾

第八节 阿米巴病

第八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鼻渊

第三节 鼻衄

第四节 乳蛾

第五节 喉痹

第六节 咳嗽

第七节 哮喘

第八节 肺炎喘嗽

第九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

第九章 脾系病证

第一节 鹅口疮

第二节 口疮

第三节 滞颐

第四节 呕吐

第五节 腹胀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胃痛

第八节 厌食

第九节 积滞

第十节 泄泻

第十一节 便血

第十二节 便秘

第十三节 脱肛

第十四节 疳病

第十五节 肥胖症

第十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夜啼

第三节 汗证

第四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五节 儿童多动综合征

第六节 过敏性紫癜

第七节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八节 缺铁性贫血

第九节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第十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十一节 白血病

第十二节 智力低下

第十一章 肝系病证

第一节 惊风

第二节 癫痫

第三节 多发性抽动症

第四节 痿病

第五节 痹病

第六节 胁痛

第七节 肝痈

第八节 急性胆囊炎

第九节 急性胰腺炎

第十节 肝豆状核变性

第十二章 肾系疾病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第三节 癃闭

第四节 尿血

第五节 尿频

第六节 遗尿

第七节 消渴

第八节 热淋

第九节 石淋

第十节 解颅

第十一节 五迟

第十二节 五软

第十三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第十四节 性早熟

第十三章 其他病证

第一节 夏季热

第二节 疰夏

第三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第四节 奶癣

第五节 荨麻疹

第六节 毒蛇、毒虫咬伤

附篇

一、方剂汇编

二、儿科常用中成药

中医儿科学的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

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2卷,收录儿科用方3m余首,将儿科病分为9门,论其理法方药。

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提出婴幼儿体届纯阳的观点,论述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北宋钱乙,字仲阳,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钱乙的主要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编集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该书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钱乙从儿科特点出发,在四诊应用中尤重望诊,对“面上证”、“内证”,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等,都有较详明的论述。《小儿药证直诀》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捉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等,成为中医儿科辨证学中最重要的力法。他制订儿科治则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补运兼施,攻不伤正。他善于化裁古方,根据儿科特点创制新方,制剂以成约为主,切合临床应用。

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著作。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厂-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书中明确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患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烧炙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他力们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寒而产生的逆证,他擅用温补托毒救急。陈文中主温补,与钱乙、董汲重寒凉,两者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为儿科疾病辨证论治提供了全面的依据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金元四大家各有特长,在儿科方面也各有贡献。刘完素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主张从正治热善用攻下。李呆重视凋理脾胃。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长。

元代曾世荣编著《活幼口议》《活幼心书》。曾氏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他议证论候翔实,对多种儿科常见病证候分类治法均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如归纳惊风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均沿用至今。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善采众长,著《保婴撮要》。薛氏发扬五脏辨证学说,每篇首引钱乙辨证论治纲目,继陈张元素五脏相关之阐述,旁征博引,演绎成篇。他们重视脾、肾二脏,治脾宗陈文中而偏温,治肾既宗钱乙养元阴滋生化源,又效陈文中温元阳阴中求阳。《保婴撮要》论小儿各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其中论及小儿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病证达70种以上,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施,对中医小儿外科学专科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名医万全,著儿科专著《幼科发挥》《育婴秘诀》《片玉心书》等。他就不同阶段的儿童,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

在朱震亨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他特别重视调理脾胃,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凋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此外,明代还有李时珍《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治疗儿科病的药、方。鲁伯.嗣《婴童百问》,详究儿科病源与证治,论述平达,切合实用,,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众书之长,又参以己见,容广博。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等观点。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认为“有诸内而形诸外”,可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是清朝廷组织编写的儿科专书,条理分明,立论精当,适用于临床和教学。吴灿《济婴撮要》十七卷,搜集了多种儿科著作撮其精要对小儿病的诊治、推拿法及辨证治疗等作了概括的归纳整理。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足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与治疗。王清任《医林改错》汜载厂作者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阐发活血化瘀治法,介绍了该法在紫癜风、疳证、小儿痞块等病证中的应用。

陈复正是清代儿科名家,著《成》。他倡导指纹诊法,概括了指纹诊的方法和辨证纲领。《成》除采用脏腑辨证外,更重视八纲辨证在儿科的应用,陈氏创制厂集成八方,沿用古方,还大量收录各类简便方,使该书更具实用价值。

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他鲜明地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酌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临床用药注意点。论小儿温病,六气病因,三焦分证,治病求本,与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相辅相成。

明清寸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儿科在产;生大量痘、麻专著的同时,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已广泛传播《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载有稀痘方,《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俞茂鲲《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说,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盛行各地。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一本、土耳其及欧非国家,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清朝后期,随着西医传人我国,儿科界也开始有人提出宜中西医合参。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中就在传统四诊之外,引人检诊一项,用于检查口腔、温度、阴器、便路等的变化。民同时期儿科疾病流行,许多医家寻求古训,融会新知,救治了大批患儿。例如,在治疗重症热病时,徐小圃擅用温阳药物回阳救逆,奚咏裳善取寒凉药物清热保津,就是这一时期外感病寒、温两大学派的杰出代表。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发展我国传统医学的政策支持下,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进步的学术氛围中,中医儿科学和其他中医学科一样,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和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上生教育,八十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90年代又开始进行在职医师的继续教育,这种现代的完整教育体系,不仅为中医儿科界输送了大批人才,而且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科发展的保证。

建闷以来,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发掘了一大批对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就中医儿科学若干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学术争鸣,认识渐趋一致。儿科诊法应用,丰富了传统四诊内容,在四诊客观化如色诊定量、舌诊微观化、闻诊声音分析、脉图分析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而月。尝试把利用血液化学、超声影像等现代技术方法取得的微观辨证资料,与应用传统四诊手段取得的宏观辨证资料相结合,发展了儿科辨证学。

在预防医学方面,我国古代养胎护胎的经验得到总结推广,对促进优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孕妇服药,预防新生儿胎黄、胎怯等的发病,取得了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对体弱儿童辨证给药,调整体质,增强脏腑生理功能,减低,厂反复呼吸道感染儿和脾胃虚弱儿的发病率,延长了哮喘、肾病综合征等复发性疾病的缓解期。中药保健药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开发应用,对增强体质,保护易感儿,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临证医学方面,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和科研方法的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诊疗水平大为提高。应用小儿暑温理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辨证论治,降低了病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应用胎怯理论指导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提高了生长发育速度,增强了体质,降低了亡率。对哮喘、肺炎喘嗽、泄泻、癫痫、胎黄等儿科常见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厌食、儿童多动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辨证论治总结出了规律;对肾病综合征、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急性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新生儿硬肿症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取得成果。一批儿科新剂型药物,如口服液、注射液等投入临床使用。在临床科研中引进了实验手段,通过临床检验、动物实验,不仅证实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说明了药效学原理,而且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筛选方药、改革剂型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正在向着学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源于传统中医儿科,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与各现代科学学科自然衔接、协调发展的全新理论和实践体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科学研究是其必由之路,人才培养是其基础工程。相信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将会随着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而逐步实现。

全身抽筋是什么病?

你好;注意一般是羊癫风

中医看癫痫

中医认为癫痫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在民间,人们习惯把癫痫病叫“羊羔风”、“羊癫风”、“猪婆风”等等,叫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根据对病人发作症状的直观认识来起名字。很显然,这其中也贯穿了一种基本思想,即抓住了癫痫病人发作时抽风这个基本特征来进行概括,虽说不上是科学的概括,也没有抓住疾病的本质特征,但却是以症状为依据的。

中医传统上把癫痫称作痫证或痫病,癫痫是后来的叫法。早期医书上,医家多把癫、狂、痫混称,没有划出一个分明的界限。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癫、狂、痫均属精神、神志方面的疾病,但三者又各有其显著的特征。癫和狂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以动作失常、情感障碍、幻觉幻想、意识紊乱为基本特征。医籍中多以阴阳不同来划分癫和狂,精神抑郁,静默痴呆,语无伦次者属阴,为癫症;精神亢奋,狂躁刚烈,打骂破坏者属阳,为狂症。痫症则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严重者一发作就会猝然昏倒,不醒人事,口吐涎沫,四肢抽搐,发作过后又和正常人无异。

严格讲,传统中医并没有给癫痫下一个很准确、很科学的定义,虽然祖国医学对癫痫的认识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列有“婴儿病痫方”专条,较为详细地记载着用“雷丸”、药浴治疗癫痫病的方法,并分析了“痫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腹大”等一些证候特点,但始终在理论概括上没有一个系统的说法。

中医如何认识癫痫的发病原因?

传统中医很早以前就对癫痫的发病原因做过解释和分析,其具体内容散见于医学典籍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先天因素:

这种认识类似于西医说的原发性癫痫。传统医书上把它称作“胎痫”,意为胎里带来的。譬如大脑发育不全,脏腑功能先天不足等等,当然还包括遗传因素在内。

②饮食起居因素:

多指饮食不注意节制,冷热无常,寒暑侵入。比如经常过量食用肥腻的食物,暴饮暴食,过多食用生冷及不卫生的食物等,都可能成为病因。中医讲究饮食有节,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体所需要的营养都要靠津液气血输布,而这些全靠脾胃功能完成。饮食无节制,造成运化失职,积成痰饮,蒙蔽心窍,必然引起癫痫。

③精神因素:

是很重要的发病因素。精神过度紧张,突然受到惊吓,心情长期抑郁,过分的激动、愤怒、伤感等对人造成精神刺激和精神创伤,形成发病的内环境。《黄帝内经》上说过,愤怒容易伤肝,过分的喜悦容易伤心,思虑过多会伤脾,忧伤过分会伤肺,恐惧太甚易伤肾。过度的精神刺激会造成体内气机紊乱,导致脏气不平,特别是突然惊恐,更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④劳作因素:

劳作失度也是致病原因之一。用脑过度必然造成大脑亏损,心神失养,强度太大的体力劳动往往使人体力不支。在这些情况下,病邪极易侵入,因为此时人体抗病能力降到最低。传统中医典籍上的劳,还特指房事不节,本虚而致病。

⑤跌仆产伤:

指的是发生意外造成的伤害和小儿出生时受到损伤。

这些伤害极易形成各种内外伤害,尤其是脑部受损,如遇到适当条件,便会导致癫痫。

除以上病因外,中医认为:许多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也会转为癫痫。上述各项为什么会以癫痫病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癫痫病是脑病还是脏腑病?

中医典籍上把癫痫称作“癫疾”、“颠疾”。有些医书据此而下论断说早期的医学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癫痫病是大脑的病,理由是“颠字的意思是头顶,也就是头。”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还缺少确凿的论据,要弄清癫痫病是脑病还是脏腑病这个问题,还得做些必要的讨论。

中医典籍上比较明确地提出癫痫病是脑部病变的是清代名医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曾比较系统地阐述过他的观点:癫痫病发作是元气一时不能向上转入脑髓,病人抽搐时正象是活人脑袋。说他是活人,腹中有气,四肢抽搐;说他是脑袋,脑髓没气,耳朵聋了,眼睛向上翻就象人。有的人先喊一声然后抽搐,是因为脑中无气,胸中的气没地方走,突然冲出来。正抽搐的时候,胸中有漉漉的响声,是因为津液还在气管里,脑袋无气,因此有这种声音。抽搐后头痛昏睡的原因,是气虽然转到脑子里,但是还不足以使人清醒。他从大发作的症状入手分析,证明了大脑是发作的根源。虽然他的分析并不象现代医学认识得那么透彻,但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祖国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把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称为“五脏神”,而把脑作为“总众神”的神。认为五脏神气通于脑,五脏神气之所以能上通于脑,是以经络为传导之路的。也就是说,五脏能够通过经络与大脑联系在一起。

近代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医学说的发展,人们对于癫痫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基本上统一了认识:癫痫病是脑部病变引起的。脑部病变分两种情形,一是大脑本身发生病变,二是脏腑病变引起大脑病变。这也就解释清楚了为什么中医治疗癫痫病主要从肝、脾、肾三脏立论这个问题。

脏腑病变为什么能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病?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脑统领全身,它用来维持功能的气血、脑髓等必须靠五脏来生产、供应,也必须靠五脏的功能来协调。这样,一旦脏腑产生病变,必然会传导至大脑,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病。

心脏病变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脏的作用是主持血液循环,它向泵一样不断地把血液供给大脑,以维持大脑的正常机能。大脑正是靠心脏提供的血液来维持本身的健康,进行生理活动,支配人的意识、思维、情感和运动。

心脏出现下列情况都可能引起脑病,导致癫痫:心血不足,心脏功能衰竭,不能满足大脑供血,大脑因缺血缺氧便会出现功能障碍;心血管瘀滞,出现供血障碍,大脑失去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保障,也会导致大脑发生病变。传统中医也认为痰迷心窍,心神无舍,可引起大脑病变。

肾病为什么会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化生脑髓,从而使大脑充实不竭,保证脑功能正常,因此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中医有些治法,比如填精益髓、补肾健脑,就非常能说明肾与大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肾脏出现下列情况都可能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肾脏先天不足,不能生成足够的精髓,使大脑发育受到影响,自然形成脑病;久病不愈,肾脏亏虚,得不到所需的滋养和补充,引起脑室空虚;肾劳过度,达不到生理平衡,形成肾精不足,引起脑髓不实;肾有病不能主水,多生痰饮,上犯脑神,出现昏迷、抽搐、头痛等症状。所以,有些专家认为各种癫痫都是肾经病,确实有一定的理由。

肝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肝脏的功能在于调节血液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它对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肝荣则脑健,肝衰则脑病。反过来说,人的感情和肝脏关系极为密切,比如怒为肝志,怒则气血逆乱,逆乱之气血易随肝气勃发而上举,使脑部发生病变而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等症状。

《内经》上说各种抽搐,都属于肝病。肝脏出现下列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脑部病变,导致癫痫:肝脏主管疏泄,对调节大脑血流量和疏通气机起关键作用,肝阳上亢,化风内动,能上扰清阳,也会挟带痰浊逆动,蒙蔽心神,激起大脑病变;肝气郁结,疏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会造成情志不畅,也极容易化为邪风,上犯大脑引起昏仆、抽搐等病症。

脾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脾主管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脏生理功能正常,其他脏器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功能。《灵枢》上说五谷津液通过脾脏转化为营养物质,再运送到身体各部位,补充脑髓。

由上可见,脾脏有病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脾运化失职,大脑失去必要的营养物质,导致功能失调。脾病还会直接引起胃部消化不良,生热、生风,生痰浊,导致大脑病变从而形成癫痫病源。

肺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学说认为,肺主诸气而司呼吸,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输布到机体的各部分。由此可见,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保障了机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肺部发生下列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脑病,导致癫痫:肺主气,气助血行,气虚滞容易形成大脑气血难以得到补充的病理现象,从而使大脑功能产生障碍,发生病变;肺气不利,浊气上逆,干扰清明,也会导致功能紊乱,而出现昏迷、倒地等症状。

传统中医把癫痫病分为几类?

传统中医著作中,医学各家对癫痫病的分类驳杂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1)按病源分:

也就是按照得病的原因对癫痫进行分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明代方贤的五分法。他在《奇效良方》一书中,把癫痫分为风痫、食痫、惊痫、痰痫、饮痫五类。这种分法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2)按发作时患者发出的叫声分:

持这种分法的代表人物是宋朝名医钱乙,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根据发作时患者发出的叫声,把癫痫病分为五类:犬痫、羊痫、牛痫、鸡痫、猪痫。这种分法当然是不科学的,如果发作时不发出叫声,便不在五类之中了,可见分法不严谨。

(3)接五脏所属分:

就是看患者发病源于哪一脏器,也就是说是哪些脏器病变而引起癫痫。这种分法应是从病理和症状这个角度考虑的。

这种分法,明朝医家鲁伯嗣是代表。他把癫痫分为心痫、肝痫、肾痫、肺痫、脾痫五种,并附带说明了发作症状。他在《婴童百问》一书上解释了他的分法。面红、眼睛直、吐舌、咬牙、烦躁不安、气短的叫心痫;脸和嘴唇发青、眼睛向上看、手脚抽搐、腰背硬直的叫肝痫;脸发黑带有晦气、眼睛向上看、嘴里吐沫、身体僵直如尸的叫肾痫;脸白如土、眼睛发直、象受了惊吓似的跳动摇头、嘴里冒沫的叫肺痫;脸色发黄、眼睛发直、肚子胀、下泻、四肢僵硬的叫脾痫。

把发作症状和病理结合起来给癫痫病分类,基本上可以从中医典籍上找到理论根据,也符合中医的临床观察经验,确实有独到之处。所以,后世医家也有人沿袭这种分法的思路,加以提炼,提出新的分法。

(4)按阴阳分:

是癫痫分类中最简洁的一种,只把癫痫分成阴痫、阳痫两类。阴痫属于虚寒症,患者体质虚弱,每次发作时间较长,发作周期也长。阳痫属于实热症,一般情况下患者体质比较强壮,每次发作时间较短,发作比较频繁。

现代中医如何给癫痫分类?

现代中医根据中医典籍的分类方法,对癫痫病有了更明确的分类。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种:

(1)分为阴痫、阳痫或者实证、虚证两类。这种分法实际上是继承了传统中医的阴阳两分法。

(2)把癫痫分成风痫、惊痫、痰痫、食痫、热痫、瘀痫、虚痫、虫痫等类,是根据病因来分类的。上述几类,散见于医籍中,古代医家已有论述,只是未加系统概括。现代医家经过加工整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体系,这其中有医家独到的见解,但总体上说来还是对古代医学思想的继承。

(3)把癫痫分为肝风痰浊、肝火痰热、肝肾阴虚、脾胃虚弱四类。这种分法,从肝、脾、肾三脏立论,体现了当前中医对癫痫病病因的基本看法,切中了要害,抓住了主要矛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分法。

对癫痫病较好的中医分类是哪一种?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主张将癫痫分为风、惊、痰、食、虚、瘀、滞七类。因为这种分法直接抓住了病因,与发作症状结合,对治疗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且非常具体。现将各类癫痫的主要症状和病因分述如下:

(1)风痫

症状:脸色发青、发紫、脖子发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眼向上看、肢体僵直、抽搐吐沫。发作前有头晕目眩、头痛、恶心、肢体麻木等前兆。

病因:肝阳亢盛,有痰火,感受风寒,闭阻经脉;或肝功失调,风寒外侵,肝风内扰,血虚郁闭。

(2)惊痫

症状:突然昏倒、神志丧失、肢体强直、抽搐,多数发作前惊叫。轻者神志不清,神情呆滞,有无目的行为。

病因:胎儿腹中受惊,先天胆气不足,或出生后暴受惊吓,则遇适当条件发病。因高烧惊厥,治不及时或未治愈而转为癫痫。因肝肾虚弱,经受突然刺激或长时间强刺激,受惊发病。

(3)痰痫

症状:发作时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口吐涎沫或口角流涎、脸色发青、口唇青紫、手脚抽搐、身体僵直,并伴有异常叫声。

病因:一是温热积久,灼伤津液,蓄成痰饮。二是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积为痰饮,或由进食生冷油腻过多,消化不良,积为痰饮,遇诱因发为癫痫。

(4)食痫

症状:脸色发青、脘腹胀满、腹痛、恶心、呕吐、大便秽臭或便秘。发作时两眼发直、四肢抽搐,重者昏倒、口吐涎沫。

病因:一是小儿哺乳不节,伤及脾胃。二是母乳有问题,或者含有较强的刺激成分,如酒精或副作用较强的药物成分等,伤及小儿脾胃。三是常人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尤其易转为痰痫。

(5)虚痫

症状:平素脸色发白或脸色晦黯,常头晕目眩、腰酸腿软,或肢体乏力、耳鸣、失眠、精神萎靡不振。发作时突然昏倒、两眼失神、四肢颤动或抽搐、大小便失禁,或者神情呆痴,无行为意识。

病因:一是先天不足,脏器不健,若生活调理不当,遇饮食、寒热、情感等刺激因素发病。二是久病不愈,造成肝肾亏虚或脾胃虚弱,肝肾亏虚导致精血不足,脾胃虚弱造成运化失职,饮食聚积生痰,蒙蔽清窍。三是外伤、产后失血过多或贫血等因素带来不足之症。四是积劳成虚,不胜外邪。

(6)瘀痫

症状: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全身抽搐或者一侧肢体抽搐、局部肌肉抽动、两眼直视或向一侧斜视,有时伴有尖叫声,有些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发作过后体乏无力。

病因:一是脑外伤或是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病变引起综合征。二是部分脏器由于出血等原因造成瘀证,影响血液循环。三是气滞脉络,造成气血不畅。

(7)滞痫

症状:发病前常表现出忧郁、焦躁、容易生气乃至发火、胸满腹胀或者腹痛难忍。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轻者失神、脸色苍白或蜡黄、目光呆痴、面部肌肉抽搐或嘴角不自觉地蠕动。

病因:一为气滞,心情不愉快,或者怒气难消,肝气郁滞,或者气滞胸膈。二为脾胃失调,多生津液,阻遏气机。三为肠道不畅,清气不举,浊气难下,或因宿便滞留,津液难通,浊气上逆。四为经脉阻滞,气机不畅,甚而导致清窍失养。 一.动脉硬化。年龄增大、动脉硬化,血液的供应相应出现障碍,一旦气候转变,天气变冷,这种障碍就会更加突出,于是手脚就会出现抽筋的现象。这就是中老年人半夜脚抽筋的主要原因。

二.血脂高。因为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血液的流动减慢,这样就更容易出现半夜脚抽筋。

三.缺钙。缺钙也是比较常见的原因。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比较多见。一旦身体缺钙,不但中老年人,即使是年青人也会抽筋;不仅晚上,白天也容易出现抽筋的现象。

四.心脏病。尤其心功能不全的人会使手脚抽筋加重。因为全身的肌肉营养要依靠心脏搏出血液供应,心脏功能不全,血液的供应当然会比较差一些。

所有的癫痫病人都是因为大脑的异常放电现象而引起的发作吗?

中医看癫痫

中医认为癫痫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在民间,人们习惯把癫痫病叫“羊羔风”、“羊癫风”、“猪婆风”等等,叫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根据对病人发作症状的直观认识来起名字。很显然,这其中也贯穿了一种基本思想,即抓住了癫痫病人发作时抽风这个基本特征来进行概括,虽说不上是科学的概括,也没有抓住疾病的本质特征,但却是以症状为依据的。

中医传统上把癫痫称作痫证或痫病,癫痫是后来的叫法。早期医书上,医家多把癫、狂、痫混称,没有划出一个分明的界限。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癫、狂、痫均属精神、神志方面的疾病,但三者又各有其显著的特征。癫和狂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以动作失常、情感障碍、幻觉幻想、意识紊乱为基本特征。医籍中多以阴阳不同来划分癫和狂,精神抑郁,静默痴呆,语无伦次者属阴,为癫症;精神亢奋,狂躁刚烈,打骂破坏者属阳,为狂症。痫症则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严重者一发作就会猝然昏倒,不醒人事,口吐涎沫,四肢抽搐,发作过后又和正常人无异。

严格讲,传统中医并没有给癫痫下一个很准确、很科学的定义,虽然祖国医学对癫痫的认识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列有“婴儿病痫方”专条,较为详细地记载着用“雷丸”、药浴治疗癫痫病的方法,并分析了“痫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腹大”等一些证候特点,但始终在理论概括上没有一个系统的说法。

中医如何认识癫痫的发病原因?

传统中医很早以前就对癫痫的发病原因做过解释和分析,其具体内容散见于医学典籍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先天因素:

这种认识类似于西医说的原发性癫痫。传统医书上把它称作“胎痫”,意为胎里带来的。譬如大脑发育不全,脏腑功能先天不足等等,当然还包括遗传因素在内。

②饮食起居因素:

多指饮食不注意节制,冷热无常,寒暑侵入。比如经常过量食用肥腻的食物,暴饮暴食,过多食用生冷及不卫生的食物等,都可能成为病因。中医讲究饮食有节,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体所需要的营养都要靠津液气血输布,而这些全靠脾胃功能完成。饮食无节制,造成运化失职,积成痰饮,蒙蔽心窍,必然引起癫痫。

③精神因素:

是很重要的发病因素。精神过度紧张,突然受到惊吓,心情长期抑郁,过分的激动、愤怒、伤感等对人造成精神刺激和精神创伤,形成发病的内环境。《黄帝内经》上说过,愤怒容易伤肝,过分的喜悦容易伤心,思虑过多会伤脾,忧伤过分会伤肺,恐惧太甚易伤肾。过度的精神刺激会造成体内气机紊乱,导致脏气不平,特别是突然惊恐,更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④劳作因素:

劳作失度也是致病原因之一。用脑过度必然造成大脑亏损,心神失养,强度太大的体力劳动往往使人体力不支。在这些情况下,病邪极易侵入,因为此时人体抗病能力降到最低。传统中医典籍上的劳,还特指房事不节,本虚而致病。

⑤跌仆产伤:

指的是发生意外造成的伤害和小儿出生时受到损伤。

这些伤害极易形成各种内外伤害,尤其是脑部受损,如遇到适当条件,便会导致癫痫。

除以上病因外,中医认为:许多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也会转为癫痫。上述各项为什么会以癫痫病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癫痫病是脑病还是脏腑病?

中医典籍上把癫痫称作“癫疾”、“颠疾”。有些医书据此而下论断说早期的医学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癫痫病是大脑的病,理由是“颠字的意思是头顶,也就是头。”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还缺少确凿的论据,要弄清癫痫病是脑病还是脏腑病这个问题,还得做些必要的讨论。

中医典籍上比较明确地提出癫痫病是脑部病变的是清代名医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曾比较系统地阐述过他的观点:癫痫病发作是元气一时不能向上转入脑髓,病人抽搐时正象是活人脑袋。说他是活人,腹中有气,四肢抽搐;说他是脑袋,脑髓没气,耳朵聋了,眼睛向上翻就象人。有的人先喊一声然后抽搐,是因为脑中无气,胸中的气没地方走,突然冲出来。正抽搐的时候,胸中有漉漉的响声,是因为津液还在气管里,脑袋无气,因此有这种声音。抽搐后头痛昏睡的原因,是气虽然转到脑子里,但是还不足以使人清醒。他从大发作的症状入手分析,证明了大脑是发作的根源。虽然他的分析并不象现代医学认识得那么透彻,但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祖国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把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称为“五脏神”,而把脑作为“总众神”的神。认为五脏神气通于脑,五脏神气之所以能上通于脑,是以经络为传导之路的。也就是说,五脏能够通过经络与大脑联系在一起。

近代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医学说的发展,人们对于癫痫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基本上统一了认识:癫痫病是脑部病变引起的。脑部病变分两种情形,一是大脑本身发生病变,二是脏腑病变引起大脑病变。这也就解释清楚了为什么中医治疗癫痫病主要从肝、脾、肾三脏立论这个问题。

脏腑病变为什么能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病?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脑统领全身,它用来维持功能的气血、脑髓等必须靠五脏来生产、供应,也必须靠五脏的功能来协调。这样,一旦脏腑产生病变,必然会传导至大脑,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病。

心脏病变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脏的作用是主持血液循环,它向泵一样不断地把血液供给大脑,以维持大脑的正常机能。大脑正是靠心脏提供的血液来维持本身的健康,进行生理活动,支配人的意识、思维、情感和运动。

心脏出现下列情况都可能引起脑病,导致癫痫:心血不足,心脏功能衰竭,不能满足大脑供血,大脑因缺血缺氧便会出现功能障碍;心血管瘀滞,出现供血障碍,大脑失去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保障,也会导致大脑发生病变。传统中医也认为痰迷心窍,心神无舍,可引起大脑病变。

肾病为什么会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化生脑髓,从而使大脑充实不竭,保证脑功能正常,因此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中医有些治法,比如填精益髓、补肾健脑,就非常能说明肾与大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肾脏出现下列情况都可能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肾脏先天不足,不能生成足够的精髓,使大脑发育受到影响,自然形成脑病;久病不愈,肾脏亏虚,得不到所需的滋养和补充,引起脑室空虚;肾劳过度,达不到生理平衡,形成肾精不足,引起脑髓不实;肾有病不能主水,多生痰饮,上犯脑神,出现昏迷、抽搐、头痛等症状。所以,有些专家认为各种癫痫都是肾经病,确实有一定的理由。

肝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肝脏的功能在于调节血液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它对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肝荣则脑健,肝衰则脑病。反过来说,人的感情和肝脏关系极为密切,比如怒为肝志,怒则气血逆乱,逆乱之气血易随肝气勃发而上举,使脑部发生病变而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等症状。

《内经》上说各种抽搐,都属于肝病。肝脏出现下列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脑部病变,导致癫痫:肝脏主管疏泄,对调节大脑血流量和疏通气机起关键作用,肝阳上亢,化风内动,能上扰清阳,也会挟带痰浊逆动,蒙蔽心神,激起大脑病变;肝气郁结,疏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会造成情志不畅,也极容易化为邪风,上犯大脑引起昏仆、抽搐等病症。

脾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脾主管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脏生理功能正常,其他脏器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功能。《灵枢》上说五谷津液通过脾脏转化为营养物质,再运送到身体各部位,补充脑髓。

由上可见,脾脏有病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脾运化失职,大脑失去必要的营养物质,导致功能失调。脾病还会直接引起胃部消化不良,生热、生风,生痰浊,导致大脑病变从而形成癫痫病源。

肺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学说认为,肺主诸气而司呼吸,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输布到机体的各部分。由此可见,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保障了机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肺部发生下列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脑病,导致癫痫:肺主气,气助血行,气虚滞容易形成大脑气血难以得到补充的病理现象,从而使大脑功能产生障碍,发生病变;肺气不利,浊气上逆,干扰清明,也会导致功能紊乱,而出现昏迷、倒地等症状。

传统中医把癫痫病分为几类?

传统中医著作中,医学各家对癫痫病的分类驳杂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1)按病源分:

也就是按照得病的原因对癫痫进行分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明代方贤的五分法。他在《奇效良方》一书中,把癫痫分为风痫、食痫、惊痫、痰痫、饮痫五类。这种分法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2)按发作时患者发出的叫声分:

持这种分法的代表人物是宋朝名医钱乙,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根据发作时患者发出的叫声,把癫痫病分为五类:犬痫、羊痫、牛痫、鸡痫、猪痫。这种分法当然是不科学的,如果发作时不发出叫声,便不在五类之中了,可见分法不严谨。

(3)接五脏所属分:

就是看患者发病源于哪一脏器,也就是说是哪些脏器病变而引起癫痫。这种分法应是从病理和症状这个角度考虑的。

这种分法,明朝医家鲁伯嗣是代表。他把癫痫分为心痫、肝痫、肾痫、肺痫、脾痫五种,并附带说明了发作症状。他在《婴童百问》一书上解释了他的分法。面红、眼睛直、吐舌、咬牙、烦躁不安、气短的叫心痫;脸和嘴唇发青、眼睛向上看、手脚抽搐、腰背硬直的叫肝痫;脸发黑带有晦气、眼睛向上看、嘴里吐沫、身体僵直如尸的叫肾痫;脸白如土、眼睛发直、象受了惊吓似的跳动摇头、嘴里冒沫的叫肺痫;脸色发黄、眼睛发直、肚子胀、下泻、四肢僵硬的叫脾痫。

把发作症状和病理结合起来给癫痫病分类,基本上可以从中医典籍上找到理论根据,也符合中医的临床观察经验,确实有独到之处。所以,后世医家也有人沿袭这种分法的思路,加以提炼,提出新的分法。

(4)按阴阳分:

是癫痫分类中最简洁的一种,只把癫痫分成阴痫、阳痫两类。阴痫属于虚寒症,患者体质虚弱,每次发作时间较长,发作周期也长。阳痫属于实热症,一般情况下患者体质比较强壮,每次发作时间较短,发作比较频繁。

现代中医如何给癫痫分类?

现代中医根据中医典籍的分类方法,对癫痫病有了更明确的分类。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种:

(1)分为阴痫、阳痫或者实证、虚证两类。这种分法实际上是继承了传统中医的阴阳两分法。

(2)把癫痫分成风痫、惊痫、痰痫、食痫、热痫、瘀痫、虚痫、虫痫等类,是根据病因来分类的。上述几类,散见于医籍中,古代医家已有论述,只是未加系统概括。现代医家经过加工整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体系,这其中有医家独到的见解,但总体上说来还是对古代医学思想的继承。

(3)把癫痫分为肝风痰浊、肝火痰热、肝肾阴虚、脾胃虚弱四类。这种分法,从肝、脾、肾三脏立论,体现了当前中医对癫痫病病因的基本看法,切中了要害,抓住了主要矛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分法。

对癫痫病较好的中医分类是哪一种?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主张将癫痫分为风、惊、痰、食、虚、瘀、滞七类。因为这种分法直接抓住了病因,与发作症状结合,对治疗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且非常具体。现将各类癫痫的主要症状和病因分述如下:

(1)风痫

症状:脸色发青、发紫、脖子发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眼向上看、肢体僵直、抽搐吐沫。发作前有头晕目眩、头痛、恶心、肢体麻木等前兆。

病因:肝阳亢盛,有痰火,感受风寒,闭阻经脉;或肝功失调,风寒外侵,肝风内扰,血虚郁闭。

(2)惊痫

症状:突然昏倒、神志丧失、肢体强直、抽搐,多数发作前惊叫。轻者神志不清,神情呆滞,有无目的行为。

病因:胎儿腹中受惊,先天胆气不足,或出生后暴受惊吓,则遇适当条件发病。因高烧惊厥,治不及时或未治愈而转为癫痫。因肝肾虚弱,经受突然刺激或长时间强刺激,受惊发病。

(3)痰痫

症状:发作时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口吐涎沫或口角流涎、脸色发青、口唇青紫、手脚抽搐、身体僵直,并伴有异常叫声。

病因:一是温热积久,灼伤津液,蓄成痰饮。二是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积为痰饮,或由进食生冷油腻过多,消化不良,积为痰饮,遇诱因发为癫痫。

(4)食痫

症状:脸色发青、脘腹胀满、腹痛、恶心、呕吐、大便秽臭或便秘。发作时两眼发直、四肢抽搐,重者昏倒、口吐涎沫。

病因:一是小儿哺乳不节,伤及脾胃。二是母乳有问题,或者含有较强的刺激成分,如酒精或副作用较强的药物成分等,伤及小儿脾胃。三是常人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尤其易转为痰痫。

(5)虚痫

症状:平素脸色发白或脸色晦黯,常头晕目眩、腰酸腿软,或肢体乏力、耳鸣、失眠、精神萎靡不振。发作时突然昏倒、两眼失神、四肢颤动或抽搐、大小便失禁,或者神情呆痴,无行为意识。

病因:一是先天不足,脏器不健,若生活调理不当,遇饮食、寒热、情感等刺激因素发病。二是久病不愈,造成肝肾亏虚或脾胃虚弱,肝肾亏虚导致精血不足,脾胃虚弱造成运化失职,饮食聚积生痰,蒙蔽清窍。三是外伤、产后失血过多或贫血等因素带来不足之症。四是积劳成虚,不胜外邪。

(6)瘀痫

症状: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全身抽搐或者一侧肢体抽搐、局部肌肉抽动、两眼直视或向一侧斜视,有时伴有尖叫声,有些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发作过后体乏无力。

病因:一是脑外伤或是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病变引起综合征。二是部分脏器由于出血等原因造成瘀证,影响血液循环。三是气滞脉络,造成气血不畅。

(7)滞痫

症状:发病前常表现出忧郁、焦躁、容易生气乃至发火、胸满腹胀或者腹痛难忍。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轻者失神、脸色苍白或蜡黄、目光呆痴、面部肌肉抽搐或嘴角不自觉地蠕动。

病因:一为气滞,心情不愉快,或者怒气难消,肝气郁滞,或者气滞胸膈。二为脾胃失调,多生津液,阻遏气机。三为肠道不畅,清气不举,浊气难下,或因宿便滞留,津液难通,浊气上逆。四为经脉阻滞,气机不畅,甚而导致清窍失养。

完整版请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