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奇谋异士有哪些?我要偏方!

河北冀州治疗癫痫-冀州医院

奇谋异士当然是首推曹操手下的两位鬼才——郭嘉、贾诩

郭嘉,字奉孝,他一生都为曹操出尽诡奇的计谋,从郭嘉其一生中,针对吕布、孙策、袁绍残党及鸟桓等四大谋略,可析论其中奥妙。

一、水淹吕布

(一)背景

建安三年,曹操虽三战三破吕布,令吕布撤退防守,但曹军士卒也很疲倦,本来曹操欲想退军息兵,但是郭嘉与荀攸一同说服曹操趁胜追击,曹操接受,结果擒捕吕布。

(二)曹操欲退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吕布本非轻易取胜,在曹军疲惫及吕布仍强时,曹操要冒险驱迫累伤之残兵,对抗以骁猛善战的吕布。而吕布当时若是精兵反扑曹操,再呼结臧霸等淮泗豪杰,在曹操本有张绣及刘表在背后的远因威胁,以及曹军眼前虽有小胜而实犹疲惫的近因艰难,曹操的胜算不比吕布有利。这也是曹操为何急于退兵,以俟休养充实,再战吕布。

(三)把握时机、稍纵即逝

郭嘉及荀攸献策:吕布有勇无谋,又失锐气,陈宫虽聪明,但无法迅速作出谋略,现在应趁吕布士气仍衰未复、陈宫谋略未定时,急攻围打,可一举成功。这正是吕布的弱点,没有智慧配合的武勇,符合兵法「必可杀」之道,领导若是气衰,士卒则无奋意。后来曹操引沂水及泗水而灌城,水淹下邳之下,吕布士卒饱受饥饿的煎熬:城内积粮有限,坐吃山空,若没有新粮补给,只能坐以待毙;城外则是汪洋波涛,已无去路可逃。因此吕布最后被出卖而灭亡,正因被曹操包围而形成坐困愁城。若是吕布能拿出击退夏侯敦及三击刘备的勇猛,辅以陈宫献智计谋,未必遭败,可惜时机先手已落人后。

力擒强敌吕布,洞悉最佳时机,正是谋略过人之处。

二、预料孙策

(一)背景

官渡之战,曹操正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而孙策却扬言北伐许昌,当时众人悉皆恐惧,只有郭嘉独排众议。

(二)孙策正强

孙策渡江击破刘繇、消灭严白虎、诈取刘勋、攻溃黄祖及绞杀许贡后,除自领会稽太守外,又另立丹杨太守、庐江太守、豫章太守、庐陵太守及吴郡太守,可说是尽有江东六郡,势如同旭日东升。孙策站稳江东后,再来就是逐鹿中原,曹操首当其冲。

(三)轻挑必败、不足为惧

预言孙策被暗杀,不是郭嘉会算命,更不是郭嘉所指派,但是孙策仍以盛年之姿,却被刺客所暗杀,此乃英雄所见略同,出于偶然的巧合。

若从郭嘉谋略的内容细论,孙策的一点都不冤枉。郭嘉认为孙策虽能平定江东豪杰,但是被击败的豪杰像都有忠心的部下卖命,人心尚未归顺,孙家仍需耗时费力以安稳民心士气。而孙策一向行事轻率而没有防备,虽然在江东***民军队众多,但是好像一人独行,若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刺客偷袭,孙策一个人很容易因落单而被解决。郭嘉从孙策的大意,判断孙策将因骄傲而于匹夫之手。

虞翻就曾劝谏孙策:「白龙若变身为鱼身,一个普通渔夫也能轻易捕捉。」孙策又曾恁意命令左右分别逐贼,自己却独骑入山,只有虞翻一人步行护卫,尾随在孙策马后。可见孙策轻挑,事出有因,酗酒终日难保不醉,耍诈终被识破,郭嘉确认情报研判出必然性,这与臆测铁口直断的猜想,有所不同。

孙策若,江东必乱,等到稳定,又是几年光景,此时曹操早已结束官渡之战,因此孙策不足为惧。

三、缓攻袁绍残党

(一)背景

虽然官渡战胜袁绍、又讨伐青州袁谭及袁尚,诸将皆欲乘胜追击,但是郭嘉却不认同。

(二)打铁趁热

曹操擒吕布、灭袁术及讨刘备等,皆以闪电袭击奏效,袁绍才于官渡新败,袁谭及袁尚(袁绍诸子)又于黎阳再败,正是曹军一鼓作气,斩草除根的最好时机。

(三)军有所不击

优势因利而制权,若墨守成规,不知因时机而变通,纵使有利也可遭不利。官渡之战虽重创袁绍,但是郭图、逢纪却各拥袁谭及袁尚,两袁仍能聚军抵抗。郭嘉献策曹操,与其急攻两袁而令其合作相抗,不如缓攻而待其互斗生变,此为「鹬蚌相争,渔人获利」。对付二虎相斗之后的残余一虎,比起同时力拼二虎要省力,特别是二虎又可能合作时,最好再助其一虎挑拨互斗。

曹操接纳,甚至与袁谭结为婚姻,后来还为袁谭击败袁尚,最后再消灭袁谭,循序渐进的顺序,正按郭嘉安排,不但攻破邺城斩审配,又能攻破南皮平冀州,郭嘉因此而受封为「洧阳亭侯」。

虽然拙仆能慢慢蚕食,但因势而取巧更妙,在「有所攻」与「有所不攻」之际的拿捏,更是战争的艺术。

四、北伐乌桓

(一)背景

刘表与刘备正在荆州蠢蠢欲动,曹操却想长征袁尚及三郡鸟桓,这是一种北伐与南征的两难。

(二)斩草除根

乌桓自以为路离中原遥远,不会严加防范,曹操若能乘人不备,突然用兵,必能击破。袁绍曾有恩于乌桓,所以袁尚及袁熙兄弟才会逃命投靠,昔日袁绍「冀、青、幽、并」四州人民只因畏惧曹军势力而臣服,尚未心服,如果袁尚藉乌桓的资源而来,招募忠臣属,万一起兵而四州人民响应,恐怕青州及冀州将脱幅而走。刘表与刘备有天生的矛盾:刘表若是重用刘备,恐怕无法领导或控制刘备,刘备可能反客为主;刘表若是轻用刘备,又不能善用刘备的才能,不足为惧。因此郭嘉建议曹操,就算倾巢而出,也不用担心刘表,曹操听从。

(三)千里奇袭

郭嘉随军至易县,建言「兵贵神速」的重要:军队连同辎重一齐行军,速度缓慢而无法掌握主动,而且容易被发觉行踪,一但被敌发觉,就会加强防御。不如留下辎重,轻装疾行而出奇不意。

因为丘牛大车粮秣兼行,浩浩荡荡的补给的队伍,行动必定缓慢,千里袭击却采徐行,敌人必先得知,等到曹军人马到齐时,鸟桓的边塞防御工事等也完成的差不多,而难攻不下,然后曹操纵使再来「六出乌桓」(参考六出祁山),可能先因防御坚强而屡攻难拔,再因粮尽无援而不得不退兵。

曹操后来在白狼山遭遇鸟桓:当时乌桓军兵多,曹操军兵少;乌桓军被甲者多,曹操军被甲者少。不论从兵力或从装甲,曹操皆居下风,所以曹操左右皆恐惧。若不是先前曹操采用奇袭,出乎敌人意料之外,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兵法虽云「百里争利而失三将军」、「五十里争利而蹶上将军」,虽然「劲者先而疲者后」是原则,但郭嘉因势而权变,作出「其疾如风、动如雷霆」的谋略,而免于「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窘迫。

结果曹操大胜,击溃斩敌,不但歼灭鸟桓主力,还逼迫袁氏兄弟流亡到辽东,无法再影响中原。

结语: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郭嘉谋略神机妙算,正是因不墨守成规而能变通胜算。

接下来说说贾诩,字文和,他是曹操的五大谋士中最后一个投靠曹操的,之前还帮助他的前主公张绣两次大败曹操……他身怀奇谋,胆识过人,阅历繁复,志节深沉。他的品质里也许有着种种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但就客观效果而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当年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满。此事见仁见智,我觉得若撇开道德威望,先注重影响世事的深度,则贾诩与二荀并列,并无不当。

在贾诩投靠曹操之前,他先后为之献策的,多属造孽江湖的恶棍型军阀。虽然贾诩常以汉室忠臣自诩,也确曾有功于皇上,但他显然更热衷于放纵自己天赋的谋士才华,而较少计较千秋功名。在各路军阀此起彼伏的混战中,在汉献帝由长安到洛阳的奔命过程中,在新旧都城的喋血杀伐中,我们都能看到贾诩的智慧,像一只不祥的猫头鹰,在累累尸骨上盘旋。

当年董卓伏诛,司徒王允专权。王司徒虽然才能有限,且有不知体恤,滥开杀戒之弊,但风雨飘摇的汉朝江山毕竟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董卓手下原有两个莽野的部将李傕和郭汜,王允若本着首恶既除,协从不问的态度,网开一面,则这两个手上握有兵权的家伙极有可能归化朝廷,如此,乱局初定,因董卓而起的关东诸雄因一时丧失了矛头所向,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权且罢兵。中国历史在步入这一章时,虽然会略嫌平淡,但于国于民,实属大幸。刚愎无比的王司徒,本着决不姑息的态度,对李傕、郭汜下达了追杀令。这有点逼人造反的意味了。然而奇怪的是,李傕、郭汜本来也想认命了,他们决定解散部队,自己再分头向大西北逃亡。

倘如此,则王允虽然极为不明智,却毕竟没有种下恶果,东汉政权暂时还能迁延些时日。

贾诩单人匹马,挡在道上,"二位,急个啥呀?"李傕、郭汜对贾诩素来敬重,便洗耳恭听。"王允正要捉拿你们,你们若解散部队,路上随便一个小亭长都有能耐把你们绑起来,送给王司徒邀功。横竖是个,何不先聚集军队,干脆反上长安,为董卓报仇。如侥幸事成,则挟天子以令天下,何其威风;万一事不成,那时再逃向西北故土,也未见得晚呀。"这一番充满流氓智慧的开导,李傕、郭汜听得不住地点头。

当年陈胜、吴广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与贾诩此时的教唆相同。区别是,无论陈胜、吴广还是李傕、郭汜,他们都属当事者,而贾诩则完全是局外人,换言之,这一番建议,虽然可以救李傕、郭汜性命于一时,对贾诩则没有丝毫好处。不然,当李、郭二人成功后欲封贾诩为"尚书仆射",他也就不会坚决推辞了。"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贾诩话说得颇有自知之明。

于是,李傕、郭汜的命暂时虽被救下,汉朝的命却更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顺着贾诩那番开导走下去,诸如"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之类强盗逻辑,已无可避免。

帝国都城长安的城头,刹那间便阴暗了下来。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

李傕、郭汜所带的凉州兵,凶悍无比,暴虐非常,端的乃"虎狼之师"。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长安城池,王允被戮,吕布出逃,尸遍长安。堂堂汉家朝廷,就此落入两个无赖军棍之手。据说,董卓初之时,三辅地区百姓尚有数十万户,经过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仅仅两年间,民已"相食略尽 ",好一片凄惨。两人沆瀣一气,作恶多端,这时突然又因一个妇人的嫉妒,陡然翻脸,彼此厮杀起来。世事遂进一步动荡,百姓遂进一步遭殃。贾诩虽曾对两人有所规劝,但正所谓"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面对这一最初由自己造成的局面,当它变得不可收拾的时候,贾诩事实上已一筹莫展。他看李傕、郭汜越来越像两个不成器的野孩子,只知在院子里打架。然而,这是你家的院子么?这可是整整一个王朝啊!

贾诩,字文和,他的行为可是与"文和"没什么关系。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正贾诩之谓也。

他厕身在如麻的强盗身后,貌似蔼然文士,一面犯下滔天奇罪,一面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这份能耐,孰能及之?你看他以一介游士的身份,时而避难乡间,时而闪身在某个诸侯的厅堂,匹似流窜作案。说计道谋,甚至敢让曹操甘拜下风;逮至晚年,竟又在曹丕的朝廷里充任太尉,权势蒸蒸日上,一派德高望重的模样。这是一个怎样的奇人?

他出生在武威,俗称"金武威,银张掖",也算是大西北一个重镇。年轻时虽也曾被人评为"有良、平之奇",但因僻处偏远,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在那个天高地远、充满犷悍之气的地方,少年贾诩濡染其中,斯文气中难免也会夹杂若干匪气。与豪爽武夫打交道,与土匪豪强相周旋,这份本领贾诩生而具备。靠一袭长衫,一把折扇就能行走江湖,在四百年后的中国也许可行,当时免不了就会步步涉险。贾诩有一次就在道上遇到强盗,同行数十人同时被擒,一张百人坑已经挖就。要活埋吗?看来是的,这些强盗,把人活埋也许比打牌还要轻松。贾诩面不改色,镇定从容地对强盗说:"先别急着埋我,我是段太尉的外甥,太尉肯定会出重金来赎我,保你们赚一笔。"——诸位,这里的奥妙在于,若强盗当真等着段大人拿钱来换人,西洋镜准会被戳穿,因为太尉段颎并没有这样一个外甥。贾诩拿准了他们没这份胆量,当时,段颎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最强蛮的家伙都不敢贸然招惹。结果,贾诩一面看着这拨强盗将其余众人悉数活埋,一面自己却与强盗首领推杯换盏,"我会在舅舅面前替你美言几句的,"说完这话,贾诩抹了抹嘴边的美味,在强盗们点头哈腰的欢送之中,骑马扬长而去。

骗人骗到这个份上,我只能遥遥地想着:贾诩是深不可测的。让满脑子想着活埋人取乐的强盗俯首帖耳,单靠智慧肯定于事无补,靠胆量也过于笼统。我的解释是:贾诩身上同样洋溢着一股匪霸之气,正是它让强盗相形见绌,气为之夺。话说回来,注定要呼风唤雨,荼毒江湖的贾文和先生,怎么也不会在寻常沟壑里翻船。他的目标是长安,他相信在那里会有自己的机会。什么机会?如果你这么问,贾诩只会诡秘地抿嘴一笑,两眼直勾勾地看着远方。那里,秦始皇建造的巍峨长城上,正幽幽地转出烽火。

似花还似非花,摧国不忘护国,正可见贾诩本色。在挑动李傕、郭汜反上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京畿震荡之后,他又在皇帝面前扮演起护花使者的角色来,弄得皇帝对他又恨又爱,又嫌又忌。为了拉拢他人联合对付郭汜,无法无天的李傕曾对凶悍的凉州兵大言不惭地许诺:"一旦攻破郭汜,皇帝宫中的美女,可任意使用。"结果,这些莽汉便天天在长安城外高叫:"李将军答应的宫人美女在哪,快快送出来!"皇家威望,扫地无光。汉献帝可怜巴巴地看着贾诩,希望他能拿个主意,至少别让这些家伙再这么在城外乱叫了。好个贾诩,当即秘密地将强盗首领全部召来赴宴。不就是一些空洞许诺吗?区区李傕能许你宫廷美女,我受皇帝重托的贾诩,就不能许你更具诱惑力的高官厚禄?几桶美酒喝完,凉州兵当晚便奇迹般地撤离长安。李傕由此受到重创。

贾诩偷偷离开长安的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处处以汉室忠臣自居,此前有人劝他离开,他还曾掷地有声地说道:"我深受国恩,义不可背。"后来当皇帝被迫逃离长安时,贾诩也颇有护驾之功。关于贾诩,在洛阳颓败的"杨安殿"里,皇帝也许会想到所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尽管有些不伦不类。萧何之败,无关乎皇朝兴替,贾诩之谋,实已致汉朝江山于万劫不复之境。

和吕布一样,当西北的战火逐渐向中原燎原的时候,贾诩的身影也随之在中原出没,贾诩的计谋也随之在中原吹奏出杀伐之气。贾诩的谋士品格,只在一点上得到确认,即他从来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在幕后,他不断地从某个将军深厚的帷幕后闪身而出,表面上是献计,实际上却往往收到替将军作主的效果。

诚如伏波将军马援所言,"方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作为中国历史的"后战国时代",三国士大夫的择主标准,与天下辐裂的先秦知识分子本无不同,故荀彧、郭嘉、董昭等谋士纷纷弃袁投曹,关羽义不背主,诸葛兄弟在东吴、蜀汉各事其主,俱忠诚不二。若此乃通例,贾诩便提供了一个例外:他先后投靠的段煨、刘表和张绣,竟然都是自己内心颇为鄙视的。段煨对贾诩表面敬重,内心忌惮,因为贾诩"素知名",在兵士中威望极高,段煨怕贾诩喧宾夺主。贾诩离开段煨的时机和理由亦很微妙,"我若呆在段将军身边,说不定会遭到陷害;而我一旦离开,由于段将军既希望我外结强敌,又怕我反戈一击,所以反而会厚待我的妻子家人。"结果丝毫不差。至于刘表,贾诩的评价也是既准确又刻薄:"若天下安宁太平,刘表可位列三公,然而方今乱世,他如此不见事变,多疑无决,便注定是碌碌无为之辈。"贾诩与张绣的关系最好,早在长安时,张绣就有意将贾诩拉拢至帐下,一俟贾诩秘密来投,立刻便对他言听计从。奇怪的是贾诩之所以投奔张绣,不仅因为张绣的张臂欢迎,更在于这样一个判断:"张绣,一个没脑袋的主儿。"以贾诩的才华,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明珠投暗,龙游沟壑,这里面便颇可揣测贾诩的真实用意。他喜欢谋略,他需要一个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尽情驰骋的疆场。如果谋略是一种美,联系到他当年不可思议地替李傕、郭汜出的馊主意,则贾诩正好被我们理解成这样一个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看出这一点,贾诩投靠张绣而不是曹操、袁绍,便是最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其本人又计谋百出,贾诩在那里注定难呈鹤立鸡群之势;袁绍貌似强大,但这人志大才疏,又有着一个奇怪而又致命的弱点:只要对自己有利的计谋,他一概不采纳;刘表可不去说他了,而好做皇帝梦的袁术,刚愎自用,缺少虚怀下士的品德,贾诩注定没法活得从容。贾诩与吕布有仇,当时尚力单势薄的刘备当然更入不了贾诩法眼,何况刘备还一直和吕布勾勾搭搭,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所有人提到曹操平生所吃之败仗,都不会不提"宛城战张绣之时",那也是曹操输得最为凄惨的一仗,长子曹昂及贴心猛将典韦相继阵亡,自己所乘的大宛良马"绝影",亦中箭而,可说狼狈至极。毫无疑问,这一仗曹操其实是输给贾诩的。贾诩后来又赢了曹操一回合,那一仗虽无多少战略意义,却极端神奇,可以让曹操作为教科书,好好琢磨研习一番——曹军撤退了,张绣立功心切,急不可待地要领军追赶。贾诩在一边连连阻止,张绣不听。张绣的枕芯脑袋难免会想:与曹操交战,而竟能逼得他退军,此乃千载难逢之机,此时不乘胜追击,痛下杀手,更待何时。然而,不听谋士言,吃亏在眼前,没多久,张绣的追兵就被曹操殿后部队杀得大败亏输,狼狈逃回。"文和,我后悔没听你的话,"张绣诚恳地向贾诩道歉。"先不忙后悔,请将军重新整顿军马,再追一次曹操。""什么?"张绣大惊失色,"我得胜之军追曹操败退之兵都没有胜算,你竟然让我再将失败之军追曹操得胜之旅?"贾诩有点不耐烦了,"将军莫迟疑,只管去追,如不胜,把贾某的头拿去。"张绣此时的心情肯定古怪至极,不过他还是去追了,即使心里一百个不相信。

第二次追击,张绣大有斩获,把曹操杀得溃不成军。

不仅曹操对自己的失败极为纳闷,张绣回营后见到贾诩,恐怕也得把他好好地重新打量一番,以确定他是人是鬼。就像华生医生总要让福尔摩斯解释一下破案原因一样,张绣此时最想做的,就是让贾诩说个明白。"这还不简单,"贾诩摆了摆手,"曹公与将军作战,并没有占丝毫下风,突然撤退,肯定是后方有事。将军不察,误将曹公的主动退军视为不敌,盲目进击,必无胜算。曹公用兵何等精明,必有精兵良将为之殿后,以防追军。待将军败走,曹公因急着赶路,不再设防,便会调整步伍,将后军挪为前军。此时将军纵用败兵追击,亦必能奏效。"三国之所以多智,端赖贾诩者流出没其中。

当曹操和袁绍两大军事集团纷纷剿除诸侯之后,世界虽然没有变得安宁,局势却已明朗不少。在曹、袁两只巨螯的钳制下,暴露在外的张绣,势必沦为瓮中之鳖。投靠袁绍还是曹操,就成了张绣迫在眉睫之事。投靠袁绍的理由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一则袁强曹弱,一则张绣于曹操有杀子之仇。于是,当袁绍主动派使者前来招降时,张绣恨不得立刻跪下身来,唯袁绍之命是从。谁知贾诩从幕后倏然闪身,以疾言厉色之态,对袁绍使者痛加训斥:"替我谢谢袁本初的好意,再转达这样一句话:一个连自家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张将军敬谢不敏!"张绣大惊:"文和,你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不然",贾诩平静地说:"投降曹操吧。将军虽与曹操有过节,但依我看来,曹操有雄杰之气,肚量宽宏,肯定不会为难将军。再说,袁强曹弱,将军这点兵马袁本初未必看得上眼,对曹公却不失为雪中送炭。请将军再听我一回。 "果然,曹操竟好像完全忘记了当年与张绣结下的深仇,亲自率众出城迎接,给予张绣极高的礼遇。私底下,曹操也紧握着贾诩的手,一脸诚恳地谢道:"使曹某信义著于天下,正是阁下呀!"——贾诩之所以甘冒奇险,正因为他看透了曹操的心。

至此,东汉元恶之一的贾诩,人生航道进入了另一片相对平静的海域。虽然作为曹操谋士之一,他仍不时献计供策,尤其在曹操征伐马超、韩遂的过程中,贾诩功不可没。但总体上看,他淡出江湖的意味正日益明显。对曹氏父子,贾诩本来还有可能立下奇功:曹操、曹丕先后两次讨伐东吴,都以失败告终,赤壁之战更使曹操元气大伤。我们发现贾诩都曾预睹先机,加以谏阻。

贾诩知道自己的过去并不光彩,所以一直韬光养晦,轻易不发一言。晚年的贾诩尤其乖觉无比,他闭门不出,谢绝交游;为了杜绝他人猜疑,他处理儿女婚嫁之事,也力避攀附名门。虽然如此,在曹操立太子的过程中,在曹丕与曹植兄弟争权的过程中,站在曹丕一边的贾诩,仍以自己四两拨千斤的谋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为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向贾诩请教太子争宠术时,贾诩的回答竟是那样地冠冕堂皇,霁月光风:"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养,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奇怪的是,就这么一番貌似不切实际的大话,竟使得曹丕从此幡然改悟,自我砥砺,终于赢得了曹操的好感。此前曹操也曾特意屏退众人,向贾诩请教立太子一事。贾诩面露难色,故意不答。"先生为什么知而不言?"曹操再问,"不,我只是突然想起了两个人。""谁?""袁绍和刘表,"贾诩答道。曹操哈哈大笑,轻拍着贾诩的肩膀:"先生不仅谋略过人,也特别善于处理他人父子关系。"贾诩貌似漫不经心的回答,对曹魏政权的最终确立,也许竟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袁绍、刘表正因为没有妥善处理好继承权问题,后遂使得兄弟阋墙。贾诩示曹操以前车之鉴,终于使曹操决下心来,立曹丕为太子。

在魏文帝曹丕当政之时,功劳盖世的贾诩被委以太尉重任。然而贾诩老矣,他只仿佛一个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依旧过着恬淡的生活。世事阴阳,果报难料,这个邪恶的播种者,谋略的热衷者,最终是以一副德高望重的神情,安然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依照当时"人过五十不称夭"、"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标准,贾诩真可谓寿比南山。

三国英雄人物都是怎么的

一.被其他武将斩掉:夏侯渊、魏延、典韦

夏侯渊(第七十一回):定军山之战。蜀魏对阵汉中,定军山夏侯渊来迎黄忠。黄忠从定军山对山飞马而下斩却夏侯渊。

三国中两将交锋斩将下马无数,仅有黄忠斩夏侯乃是斩的无双武将。由此也可见,无双武将是多么的强悍,也可以看出黄忠实在是一员特别之将了

魏延(第一百五回):五丈原诸葛亮前料定魏延必反,已预备锦囊遗计教马岱斩之。诸葛亮后蜀兵退回,魏延果反。魏延带军来到汉中南郑城下叫掌握兵权的杨仪投降。杨仪受了诸葛亮遗计,笑曰:“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魏大笑,说诸葛丞相了,现在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叫三万声都可以。于是于马上大叫“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马岱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典韦(第十六回):宛城之战。确切而言,典韦不应该属于这个类型的法。典韦属于力战而,无双武将力战而也仅典韦一人,姑且把他分在这个发里面。曹操来攻,宛城的张绣投降了曹操。而曹操看上张绣的叔叔张济(已)之妻邹氏,然后张绣就愤怒了。于是在“是夜曹操于帐中与邹氏饮酒”之时盗去典韦之戟,要杀曹操。典韦为保曹操,奋力向前。此时“韦身无片甲”。最终“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战,群贼不敢近,只远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韦犹拒寨门。争奈寨后贼军已入,韦背上又中一枪。”然后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

二.处:吕布、庞德、关羽、关平、甄姬

吕布(第十九回):下坯之战。曹操打城,吕布在白门楼守城,后睡着在椅上。吕布手下宋宪和魏续盗其画戟,并将吕布绳缠索绑。曹操上楼来问刘备如何处置吕布,刘备说丁原和董卓给曹操听。然后曹操令将吕布缢。

哎,吕小强因武力太高,不可能在战场上被人斩落马下,所以就这样了。可见武力太高不一定好呀。

庞德(第七十四回):樊城之战。庞德随于禁出战关羽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战。庞德夺一支小船,却被周仓撑一支大船撞翻,庞德落入水中,周仓知水性,于水中生擒庞德。庞德不降,关公令刀斧手斩之。

关羽、关平(第七十七回):樊城之战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就大意了,然后就大意失了荆州,然后就败走麦城。之后被擒。孙权本想留住关公,可想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沉吟半晌,推出关羽关平父子斩首。亡年五十八岁。

哎,武圣与吕布法相似,可见如果武力太高反而很难战沙场,反而容易得很没面子。

甄姬(第九十一回):曹丕先纳甄姬,生了后来的皇帝曹睿。后来又纳了郭贵妃。因郭贵妃陷害,曹丕将甄姬赐,然后立郭贵妃为后。但因为郭后无出,所以最后还是曹睿的皇位。

(可怜的甄姬粉丝们。甄姬得好惭呐!)

三.中箭而后亡:孙坚、庞统、黄忠、甘宁、太史慈、张辽、徐晃、张颌

除去病,中箭是无双武将的主要法了。看来以后应当更加小心弓箭兵才是呀。

孙坚(第七回):夏口之战。为了追一个什么垃圾“健将吕公”,孙坚单骑独来。在山林之中中了埋伏。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孙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当场亡。寿止三十七岁。

孙坚可是一代强将呀,并且在史上比《三国演义》中更加英勇。其实华雄不是被关公斩的,而是被孙坚斩杀。可惜太不自重了,得不值呀。为将者还是要以自己为重呀,特别是主将呀,总想着大丈夫就该战沙场马革裹尸而归其实是很不对。

庞统(第六十三回):成都之战。刘备和庞统分两路取雒城,刘备将白马的卢给庞统骑,让庞统走小路。结果在落凤坡埋伏的蜀将张任只望骑白马者射来。我们的凤雏庞士元就这样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

作者: 风萧逍 2005-9-29 23:46 回复此发言

--------------------------------------------------------------------------------

2 [原创]三国无双武将法大全

的卢妨主之说果然应验于军师庞统。

黄忠(第八十三回):关羽张飞后刘备要为两位小弟报仇,起兵七十五万要灭吴。因见关兴张苞屡立大功,叹曰:“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老将黄忠听后不服老提刀上马,追击捉到关公的吴将潘璋三十余里,中了埋伏。四面周泰、韩当、潘璋、凌统围住黄忠。黄忠退时,被马忠一箭射中肩窝,险些儿落马。黄忠中箭之后关兴张苞引两军杀来,救了黄忠。在刘备御前寨,黄忠箭疮痛裂,对刘备说了“臣今年七十有五,寿亦足矣。”之后就不省人事。

可惜弓术最强的角色最后居然于弓箭。另外,射他的马忠,正好也是擒获关羽的家伙,一员小将居然搞了两员五虎大将。不过想来,黄汉升的法相比关云长还是要英雄得多了吧!?

甘宁(第八十三回):黄忠后,刘备更恨东吴。继续进兵,此时甘宁已患痢疾,(真衰呀),带病从征。甘宁在船中养病时,蜀兵大至,遇上刘备借来的的番王沙摩柯所带蛮兵。甘宁见其势大,自己又有病在身,拨马而走。却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甘宁带箭而走,然后坐于大树之下而(估计甘宁信佛。)

太史慈(第五十三回):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留张辽守合淝。孙权在合淝与曹兵交锋大小十余战,未决胜负。太史慈献计,要张辽手下的养马同乡戈定去合淝城中举火叫反,以乱城中兵马。可惜张辽智力值比太史慈高,识破此计,捉了戈定,将计就计,大开城门。太史慈却以为计成,挺枪纵马而入,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身中数箭,后被陆逊、董袭救出,见过孙权后太史慈说了一句还没立许多功绩就要了之类的话就言讫而亡了。年四十一岁。

张辽(第八十六回):刘备后,司马懿设计起兵五路共五十万兵来图蜀中。诸葛亮轻松搞定四路,还剩东吴一路十万兵马,孔明遣邓芝来说,之后吴蜀连合。魏主曹丕闻知,决定御架亲征,起兵伐吴。魏吴交战许多日,忽报赵云引兵出阳平关,径取长安。曹丕听得,大惊失色,便教回军。背后吴兵追至,丁奉杀来,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得徐晃相救。魏兵大败而回,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徐晃(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一出祁山。关羽大意失荆州之时曾求救于上庸刘封、孟达,孟达不救。后刘封被刘备斩首,孟达投降魏国。诸葛亮初出祁山北伐魏国,孟达欲起兵举事来助孔明。同一时候,司马懿加为平西都督,起兵来拒孔明。司马懿听知消息,要来捉孟达,孟达不听孔明告戒,认为司马懿须表奏魏主,至少一个月才能到。可司马懿却玩出一个先斩后奏的成语,不待上奏,以徐晃为先锋,军马一日行二日之路,八日到达孟达所在新城,孟达大惊。先锋徐晃直来到城下壕边叫孟达投降,孟达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徐晃当晚身亡,时年五十九岁。

次日城破,孟达身。想孟达不听孔明告戒坏孔明北伐大事,却帮武侯射一员无双武将,还是做了点好事的。

张颌(第一百一回):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因李严运粮不济,发书要诸葛亮回。司马懿见孔明已退,派张颌去追。诸葛亮早有准备,埋伏剑阁。张颌被魏延关兴诱到剑阁埋伏处,进退无路。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其发,将张颌并百余个部将皆射于此地。

哎,看来移动太快了并不一定好,不小心跑到敌人设埋伏的地方想退也难了。

四.中邪于神鬼之事:吕蒙、曹操、夏侯敦、孙策

三国中鬼神之事很多,不管什么迷信不迷信吧,我们反正是按照小说来的。这里讲的也只是小说,而并非真正历史。

吕蒙(第七十七回):与关羽关平同样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吕子明白衣渡江袭了荆州,然后捉了关羽。孙权杀了关公之后尽收荆襄之地,赏犒三军,设宴大会诸将庆功,置吕蒙于上位。孙权称赞吕蒙曰“皆子明之功也,子明设计定谋,立取荆州,胜子敬、周郎多矣!”然后孙权亲酌酒赐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然后推倒孙权,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生不能啖汝之肉,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孙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然后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

作者: 风萧逍 2005-9-29 23:46 回复此发言

--------------------------------------------------------------------------------

3 [原创]三国无双武将法大全

想来,整本《三国演义》得最怨的就是吕蒙了。三国之中计略无数,中计者也无数,怪就怪吕蒙什么人不谋,非要谋武圣关羽,而武圣实在了得,生前斩将无数,后还要追魂弄一员无双武将。

曹操(第七十八回):东吴砍了关云长之后,将关公首级送于曹操欲使刘备归怨于曹公。而关公的头颅在曹公面前居然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曹操惊倒,又加听闻关公显圣附体吕蒙之事,曹操将关公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自此之后曹操每夜合眼便见关公。众官劝曹操造新殿居之。可是选定做宫殿栋梁的一棵大梨树锯解不开,斧砍不入,不能斩伐。曹操取所佩剑亲自砍之,血溅满身。当天晚上曹操做了一梦,梨树之神仗剑砍操,曹操大叫一声,忽然惊觉,头脑疼痛不可忍。便求良医治疗,不能痊可。然后找来神医华佗,华佗说要用利斧砍开脑袋,然后治疗,方可根除。曹操大怒,疑华佗要于他,将华佗下狱,华佗不久于狱中(可怜一代名医于狱中,所留《青囊书》被吴押狱之妻烧得之剩一两叶)。曹操杀了华佗之后病势更重。之后又有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皆为被曹操害之人)立于愁云之内索命。再过两日曹操就在卧榻之前召司马懿等人嘱以后事了。我们最最多疑的曹公的最后一句话仍然是设疑:“设立疑冢七十二”嘱毕,气绝而亡。寿六十六岁。

看来人不能太过嚣张呀,太嚣张于鬼矣。曹公仅于关公之后一个月身亡。人们拜奉关羽是很有道理的。(不过也于罗贯中自己是关羽的山西老乡有关,虚构凑到关公身上的剧情比较多。)

夏侯敦(第七十八回、第八十回):曹操被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索命之时目不见物,急召夏侯敦商议。可夏侯元让至殿门前,也见了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立在阴云之中。夏侯元让大惊昏倒,自此得病。曹操后,元让病危,不久也追随曹操而去了。

孙策(第二十九回):吴郡太守许贡暗通曹操,孙策绞杀许贡。许贡有家客三人趁孙策会猎赶一大鹿于山上之时,趁机行刺孙策,欲为许贡报仇。孙策身被数枪,面中一箭(防御真是高,怀疑带了玄武甲)。后程普引数人至,将许贡家客砍为肉泥。孙策受伤,请到华佗徒弟来医治。其徒曰:“箭头有毒须静养,若怒气冲激其疮难治”(肯定是给他吃华佗膏,不然那么重的伤怎么可能回血这么快?)可这时出来个神仙于吉。偏偏孙策就是跟神仙于吉过不去,不论如何要斩于吉。斩了于吉之后,孙策无时无刻不被于吉之影所纠缠,搞得孙策郁闷不已。痛苦多时,只至一日孙策照镜子,忽见于吉立于镜中,孙策大叫一声摔掉镜子,箭疮迸裂,昏绝于地。然后在卧榻前跟孙权说将东吴叫给他,最后跟大乔话别,言讫瞑目而逝。终于解脱了于吉的纠缠。年止二十六岁。

可惜了孙坚孙策两员猛将都得很早,不过终于换来孙权活得比较久。孙策的法也可以划为第三类中箭而亡。

五.兵不能胜,忧:周瑜、诸葛亮、刘备、袁绍

这里几个人乃是气、累、愁、忧。总归都是心肌梗塞,高血压之类的。

周瑜(第五十七回):诸葛亮三气周瑜。赤壁之战之后,曹操退回江北。留曹仁守南郡。周瑜在南郡中了埋伏,中了一箭。医者对他说的和对他兄弟孙策一样:“箭头有毒,急切不能痊可,若怒气冲激,其疮复发。”之后诸葛孔明取了南郡并荆州、襄阳三郡,一气周瑜;刘备娶回孙尚香,杀败东吴追兵,周郎赔了夫人又折兵,二气周瑜。周瑜几次动怒,导致金疮几次迸裂。最后一次周瑜欲借收川之名来取荆州却被诸葛孔明识破,使其引兵进退不能,怒气填胸,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美周郎最后就这样被诸葛武侯气了。

诸葛亮(第一百四回):秋风五丈原。诸葛亮六度北伐,虽胜无数阵,却还是不能破魏。第六度出祁山兵败北原渭桥,火熄上方谷,很有些不顺,再加诸葛丞相食少事烦身体本来就快不行了。待闻知共约举事的东吴在东线作战兵败,诸葛丞相长叹一声,昏倒于地。之后观天文,知自己命不久矣,想摆七星灯阵沿命。可到最后一天第七日里,司马懿派兵来探,因听得帐外呐喊,魏延入帐来告,七星主灯被魏延飞步扑灭。孔明知期至矣。嘱咐诸般后事之后而亡。寿五十四岁。

作者: 风萧逍 2005-9-29 23:46 回复此发言

--------------------------------------------------------------------------------

4 [原创]三国无双武将法大全

可怜诸葛丞相与被自己气的周公瑾法属于同类。

刘备(第八十五回):彝陵之战。刘备称帝之后,欲为关羽报仇,兴兵讨伐东吴。此时张飞又遇刺,刺杀之人逃往东吴。刘备遂不听诸葛亮等人劝阻,亲率大军七十万征讨东吴。还在这里折了黄忠。最后刘备在彝陵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逃至白帝城。在白帝城染病不起,渐渐沉重托孤诸葛亮。与在场众官说了句“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刘备了不要紧,关键是后主刘禅比起曹操孙坚之类的儿子差多了。蜀国后面也就靠武乡侯了。

袁绍(第三十二回):官渡之战后袁绍回到冀州,再聚集幽州、青州、并州共四州之兵二三十万至仓亭下寨。又被曹操破之。袁绍逃脱后,看到输得这么惨,吐血不止,回到冀州养病。曹操来攻冀州,袁绍最爱的一个儿子袁尚出迎,于张辽单挑,当然是挑不过,败回冀州。袁绍闻袁尚败回,旧病复发,吐血数斗,定下袁尚继后嗣之后,袁绍又吐血斗余而。

六.遇刺身亡:张飞、董卓

张飞(第八十一回):关羽后,蜀国起大兵准备伐吴报仇。张飞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说三天办不好,要宽限数日。张飞大怒,将二人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说来日俱要完备,否则斩首。两人想来日必不能完备,于是寻思刺杀张飞。待张飞睡着时候密入帐中。因张飞是睁着眼睛睡觉的,两人本不敢下手,可惜张飞却又鼾声如雷,二人以短刀刺张飞。张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又是一个得冤的,比他二哥关云长得还冤。

董卓(第九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貂禅于中吕布董卓二人之间挑拨,使得吕布为了貂禅决定刺杀董卓。董卓做着他的皇帝梦而被王允李肃骗说到受禅台。然后吕布一戟直刺咽喉。

七.自杀:孙尚香、姜维

孙尚香(第八十四回):刘备彝陵兵败。讹传刘备于军中。孙尚香听闻之后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有人知道在哪里吗?我要去拜!)

哎,可怜了我们的孙MM就这样自杀了。刘备呀刘备,最不把老婆当回事,“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句千古名言就出自刘备之口。老婆总是丢了不要,得关羽护送,赵云保着。而刘备老婆中最最没有名分的就是孙尚香,糜夫人、甘夫人、吴氏都有皇后名分,唯独孙尚香没有。

姜维(第一百十九回):诸葛武侯后,钟会邓艾伐蜀,姜维在外战,可刘禅却已降了邓艾。姜维思得一计,先降钟会后反。奈何事泄,兵士来围钟会姜维。姜维计谋不成,自刎而。时年五十九岁。

八.自然亡(老,病):马超、赵云、张角、曹丕、司马懿、孙权、陆逊、黄盖、周泰、凌统、曹仁、许褚

不论人类战争史有多少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病的比战的多。

马超(第九十一回):诸葛亮南征孟获,派马超监守阳平关,诸葛孔明平南回都,马孟起病故。

估计是这员三国无双排行第一的武将太强了,降了刘备之后就没打什么仗,一直都是守关,跟关云长差不多,都是在守关。可惜因为太强的缘故,他守的位置没有什么人敢来,反而让西凉锦马超没仗可打,没人可杀,然后就这样病了。

赵云(第九十七回):诸葛亮初出祁山,赵子龙虽老却威风不减当年。诸葛亮二出祁山之前,赵云病重而。

整本《三国演义》斩将最多的就是赵子龙了。

张角(第二回):黄巾之乱。董卓打张角,董卓屡败(董卓个垃圾,连第一关都过不了),朝廷让皇甫嵩来代替董卓,皇甫嵩到时张角已经了。

估计是因为张角遇南华老仙授《太平要术》时曾说:“若萌异心,必获恶报。”张角看着势力大了,就起了异心,然后马上就了。

曹丕(第九十一回):曹丕在位七年,感寒疾,医治不痊,然后也是找司马懿托孤,言讫,堕泪而薨。时年四十岁。

比他老子短命呀。不过怪也就怪他老子曹操把华佗杀了,不然这种小病,华佗治来还不小菜。大家可以看到,司马懿先后有曹操曹丕曹睿三世托孤,最后天下姓了司马,看来人活长点还是比短命要好得多呀!

作者: 风萧逍 2005-9-29 23:46 回复此发言

--------------------------------------------------------------------------------

5 [原创]三国无双武将法大全

司马懿(第一百八回):曹家终于到了曹芳,可司马懿这个时候才挂,活得真够长。估计是太老了,终于司马懿沾病,渐渐沉重,然后跟他两个儿子说:善理国政,不要有异志。言讫而亡。

要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惟独他老子不知道,居然还跟他们说不要有异志。哎,想司马仲达一生与诸葛孔明作战,兵败无数次,可他就是比诸葛亮能够长命,如果他在诸葛亮之前掉,那一切都难说了。说到底,诸葛亮没搞定司马懿关键原因其实就是:诸葛亮活得没司马懿久。看来,命长才是王道呀!!

孙权(第一百八回):吴国无端起了大风,把吴主先陵(估计是孙坚孙策的陵冢)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外。(这事很没道理呀。)孙权因此受惊成病。次年病势沉重,嘱以后事之后就薨了。

孙权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是三国时期除了刘禅之外在位最长的皇帝了!(你说刘禅在位那么久干嘛。)

陆逊(第一百八回):书中仅提了一句,在孙权立孙亮为太子时,陆逊已亡。

黄盖、周泰、凌统、曹仁、许褚几人在书中似乎没有讲他们是什么时候的。对于这几个人,也可以这么想吧,他们已经立了该立的功劳,到后期即使没病也老得不中用了。

九.因不明或书中未提:貂禅、大乔、小乔、星彩、黄月英、祝融、孟获、左慈

中国古代本来就不太重视女性,更加上是一部战争史,女性出现的几率更小,这里的这几位女性在书中也是笔墨极少。另外两个男人一个边陲领袖,一个是神仙,也没说多少后事。

貂禅的法有很多传说,在《三国演义》里曹公攻破吕布的徐州之后就没有提到貂禅了。

大乔在整部书中好象连句台词都没有(在电视剧里面好象根本没人演这个角色)。

小乔好歹有好几句台词,但没有说到二乔的法。

星彩仅仅只是提到过诸葛亮让刘禅纳张飞年十七岁的女儿为正宫皇后,之后就什么都没说了,更没说她是怎么的或者到三国时期终结都没。(无双女性武将中有甄姬和星彩两个皇后)

黄月英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根本就没有出现,倒是他老爸黄承彦倒是出来走了两回秀。所以也不知道她的法。

孟获祝融在诸葛亮南征归顺之后就没出现了。

而神仙左慈在第六十八回出来了一话,然后就不见了。他是神仙耶,谁知道他了没?

小弟才疏学浅,难免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还望高人指出并修改。

写了好久,终于写完了。最后想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关于魏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圭

拓跋圭(371.8.4—409.11.6),字涉圭,南朝人又称其为拓跋开,鲜卑族拓跋部人,北魏王朝的创建者,史称北魏道武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拓跋圭生于公元371年8月4日[即太和六年七月甲戌(初七)]出生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以北,母亲是匈奴族贺兰部贺野干之女。拓跋圭祖父拓跋什翼犍是代国的首领,当时代国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史载其疆土“东自濊貊,西及破落那,南距阴山,北尽沙漠,率皆归服,有众数十万人”(《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六》)。但拓跋圭降生的时候,联盟却面临危机。什翼犍不断采取措施推进联盟向国家的转变,引起联盟内部旧贵族势力的不满。就在拓跋圭出生前的几个月,什翼犍刚刚平息一场内乱。刺杀什翼犍的凶手长孙斤虽然被擒杀,拓跋圭的父亲拓跋寔却在格斗中受伤丧生,拓跋圭是拓跋寔的遗腹子。此外,代国还受到外敌的严重威胁。拓跋部的西方,在黄河西部的朔方一带有一支原为匈奴种的铁弗部落,骠悍凶猛。它对拓跋部频繁骚扰,是拓跋部的宿敌。三十年前,铁弗部被什翼犍击败,曾加入联盟,后转而依附前秦王

苻坚。

至太元元年(376年)八月,前秦已基北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北方只剩下代国。十月,依附于前秦的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为代国所逼,向秦求援。前秦王苻坚就封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为北讨大都督,统率幽州、冀州兵10万攻鲜卑拓跋氏代国。同时,派并州刺史俱难,镇军将军邓羌,尚书赵迁、李柔,前将军朱彤,前禁将军张蚝,右禁将军郭庆率步骑20万人,东出和龙(今辽宁朝阳),西出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两个方向都与苻洛的军队会合,以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为向导。

十一月,拓跋什翼犍先派白部、独孤部抵御前秦大军,均未获胜。继派南部大人刘库仁率10万骑兵抵抗,与秦军在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盛乐宫西南的石子岭激战,又败。拓跋什翼犍因病不能亲自领兵作战,遂领其众逃至阴山以北。不料,又遭高车部落的四面抄掠,复返漠南。后闻前秦军稍退,遂于十二月,返回都城云中。不久,什翼犍庶长子定君听信谗言,先杀诸弟,后杀父王。消息传到秦军,秦将李柔、张蚝即刻发兵攻至云中,代国部众纷纷逃散,代国灭亡。

代国灭亡后,拓跋圭随母亲贺氏逃至贺兰部避难。这一年,拓跋圭六岁。后符坚召见代长史燕凤,问代国内乱的原因,始知拓跋寔君所为,符坚大怒,将其车裂。符坚还想将拓跋圭迁于长安,燕凤固请说:“代王初亡,群下叛散,遗孙冲幼,莫相统摄。其别部大人刘库仁,勇而有智;铁弗卫辰,狡猾多变,皆不可独任。宜分诸部为二,令此两人统之;两人素有深仇,其势莫敢先发。俟其孙稍长,引而立之,是陛下有存亡继绝之德于代,使其子子孙孙永为不侵不叛之臣,此安边之良策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苻坚纳其言,分其地为两部,令刘库仁统黄河以东,刘卫辰统黄河以西。苻坚还将拓跋部分散安置在云中、定襄、雁门、五原四郡,“立尉、监行事,官僚领押,课之治业营生,三五取丁,优复三年无租税。其渠帅岁终令朝献,出入行来为之制限”(《晋书·符坚载记》)。

独孤部原为匈奴人的一支,因与拓跋部世代相婚,关系很深,是拓跋联盟的重要成员。代亡后,为了寻求庇护,拓跋圭的母亲又带著他由贺兰部来到独孤部,依附刘库仁。刘库仁招抚离散,恩信甚著,奉事拓跋圭恩勤周备,不以废兴易意,常对诸子说:“此儿有高天下之志,必能恢隆祖业,汝曹当谨遇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不久,刘卫辰耻在刘库仁之下,杀秦五原太守而叛。刘库仁将刘卫辰击败。这样,在什翼犍之后独孤部成为代北控制区域最大,力量最强的部族。

太元八年(383年)十月,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前秦政权迅速土崩瓦解。臣附于秦的各派势力纷纷举兵反叛。不久,苻坚被后秦主姚苌杀。中国北方再次陷于分裂,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同月,刘库仁因支持苻坚被属下慕容文等,首领席位由其弟刘眷继承。

太元十年(385年)八月,独孤部再次发生内乱,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杀刘眷。刘显雄心勃勃,欲称雄代北。刘显把寄居在这里的拓跋圭看成是最大的隐患。

是月,刘显准备杀拓跋圭,商人王霸知道后,踩拓跋圭的脚进行暗示,拓跋圭急忙逃走。当时,刘显弟刘亢泥之妻是拓跋圭的姑姑,便将此事告诉了贺氏。同时,刘显的谋主梁六眷是什翼犍的外甥,刘显的计划他全都知道,也暗中派其部人穆崇、奚牧告诉了拓跋圭。当晚,贺氏则去刘显处饮酒,并让拓跋圭带旧臣长孙犍、元他、罗结等投奔贺兰部。第二天早晨,贺氏故意对刘显说:“吾诸子始皆在此,今尽亡失。汝等谁杀之”(《魏书·献明皇后传》)?刘显遂不急追,拓跋圭才得以脱险。

拓跋圭依附其舅贺讷,贺讷见到拓跋圭后,惊喜道:“复国之后,当念老臣!”拓跋圭笑著回答:“诚如舅言,不敢忘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刘显此时怀疑梁六眷泄其谋,将其舍之。贺氏的从弟外朝大人贺悦举所部以奉率其部归附于拓跋圭,刘显怒,准备杀贺氏,贺氏逃到刘亢泥家,在神车中藏了三天,后刘亢泥向刘显求情,刘显才不再追究。不久,刘显部再生叛乱,原代国中部大人庾和辰在贺氏劝说下投奔圭。

时贺讷弟贺染干见拓跋圭甚得众心,心中忌之,派其党侯引七突去杀拓跋圭,代人尉古真知道后,通知拓跋圭,侯引七突遂不敢行动。贺染干怀疑尉古真泄其谋,将其抓捕审讯,并以两车轴夹其头,并伤其一目,尉古真依旧不承认,贺染干只好将其释放,并率兵包围拓跋圭,贺氏对贺染干说:“汝等今安所置我,而欲杀吾子也”(《魏书·献明皇后传》)?贺染干惭愧而走。

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戊申,拓跋圭在牛川(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内塔布河即锡拉木林河)召开大会,即代王位。以长孙嵩为南部大人,以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新建的联盟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所谓“宗室八姓”是联盟的核心。这八姓是拓跋邻时形成的拓跋氏和它的七个血缘部族;其次是宗室八姓以外的其他部族,力量比较强的有贺兰部、丘穆陵部等;第三是一些汉人,其中张衮、许谦等人较有影响。拓跋圭即位仪式带有浓厚的氏族贵族民主制的风尚。宗室八姓的其他七族的首领用黑毡蒙头同拓跋圭一起西向拜天。这表明在拓跋圭即位之初,联盟的权力是多元的,代王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拓跋圭仿照汉人改元的习惯,把这一年称做登国元年。重建的联盟设置的机构基本承袭什翼犍时期的体制。比较重要的职务是管理联盟日常事务的四部大人和管理来附的外族人口的南北二部大人。

登国元年(386年)四月,拓跋圭放弃原来西晋的封号,改称魏王。五月,拓跋圭至陵石。护佛侯部首领侯辰、乙弗部首领代题反叛。诸将要追赶,拓跋圭说:“侯辰等世修职役,虽有小愆,宜且忍之。当今草创,人情未一,愚近者固应趑趄,不足追也”(《魏书·太祖纪》)。

七月己酉,拓跋圭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代题又率部落来降,但几天后,再次投奔刘显。拓跋圭使其孙倍斤代领部落。

八月,拓跋圭的首领地位遇到严重的挑战。刘显拥立拓跋窟咄和拓跋圭争夺王位。拓跋窟咄是什翼犍的少子。代亡后,苻坚迁之于长安。淝水战后,长安变乱。窟咄随慕容永东迁,慕容永封窟咄为新兴太守。是时,刘显处境困难。为防备拓跋圭偷袭,他已将部族从善无(山西右玉县)撤到马邑(朔县)。刘显企图抬出拓跋窟咄,一举粉碎拓跋圭。拓跋窟咄带领著一部分独孤部人马进犯魏国南境。拓跋窟咄的出现,引起联盟内部骚动。莫那娄族首领莫题送箭给拓跋窟咄表示效忠。勿忸于族首领于桓与部人策划活捉拓跋圭以应拓跋窟咄。事泄,拓跋圭诛主谋五人,将余者赦免。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拓跋圭带领联盟各部穿越阴山,迂回到贺兰部,避免与独孤部人马立即交锋。由于拓跋部与慕容部世为婚姻,所以拓跋圭又同时派人去后燕,向燕主慕容垂请求救援。

此时,后燕统治的区域主要是幽、冀、平三州,其都城设在中山(今定县)。慕容垂一方面鉴于和拓跋部的婚姻关系,一方面因为拓跋窟咄依附的是西燕,西燕主慕容永是原前燕王的支属。慕容永占据长子后,无意东归,下令诛杀慕容垂弟兄子孙,称帝改元建立政权,与后燕遂成为敌国。

慕容垂派其子赵王慕容麟统帅步骑6000余人援助拓跋圭。由于燕魏的通道已被独孤部封锁,拓跋部得不到救兵的消息。十月,贺讷的弟弟贺染干勾结窟咄,率领一部分族人从北方攻击拓跋部。魏国各部惊骇不定。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人与一部分乌桓人亡奔刘卫辰。慕容麟闻讯,急忙派人冒险赶到魏国报信,魏人知燕军在附近,人心才安定下来。

是月,拓跋圭从弩山返师牛川,和慕容麟分兵合击驻扎在高柳(今阳高)的拓跋窟咄。拓跋窟咄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拓跋窟咄逃到刘卫辰处,被刘卫辰杀。拓跋圭悉收其众,并以代人库狄干为北部大人。

十二月,慕容垂以拓跋圭为西单于,封上谷王,拓跋圭未授。

登国二年(387年)三月,后燕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人王敏杀太守封戢,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人许谦也赶走太守贾闰,均宣布依附刘显。时刘显以马邑(今山西朔县)为基地,四处扩展,地广兵强,雄据北方。但不久,刘显兄弟之间陷入纷争。刘显的崛起给北魏形成很大威胁,刘显内部的纷争又给北魏出兵以良机。

五月,魏长史张衮认为:“显志大意高,希冀非望,乃有参天贰地,笼罩宇宙之规。吴不并越,将为后患。今因其内衅,宜速乘之。若轻师独进,或恐越逸。可遣使告慕容垂,共相声援,东西俱举,势必擒之。然后总括英雄,抚怀遐迩,此千载一时,不可失也”(《魏书·张衮传》)。拓跋圭采纳张衮的意见,并派使臣安同乞师于后燕。

七月,刘显抢走了刘卫辰献给燕王慕容垂的大批良马。慕容垂正为此事恼怒,遣太原王慕容楷协助赵王慕容麟进攻刘显,刘显大败,率残部撤回马邑西山。拓跋圭与慕容麟会师又破刘显于弥泽(今山西朔县南),刘显逃往西燕。慕容麟尽收其部众,获牛马羊以千万数。

拓跋圭击败拓跋窟咄和刘显,是决定命运的两次战役。首先,这使得新建的联盟避免了覆亡的危险。从此,拓跋圭不但在云中站稳了脚根,而且将活动范围向南推进到了雁门、代郡一带。其次,两次战争都虏获大量人口、牲畜和财物。拓跋圭实行按战功分赏战利品的制度,促进了联盟各部畜牧业和奴隶制因素的发展,有效地抵御了联盟组织内部的离心势力。魏国实力增强,使拓跋圭进而向各方扩张,战争加强了维护王权的力量,拓跋圭的个人权力得到了巩固。也从此拉开了北魏统一北方战争的序幕。

登国三年(388年),拓跋圭于弱落水(今内蒙古拉木伦河)南大破东胡库莫奚。库莫奚属东胡,是两晋时期生活在今赤峰以北地域的一支游牧民族。是年六月,拓跋圭在弱落水南大破库莫奚。七月,库莫奚复袭魏军,拓跋圭再次将其击败。

此时,拓跋圭已有图燕之志,便于八月派九原公元仪至中山,一则向燕主至谢,二则洞察燕国虚实。慕容垂质问元仪:“魏王何以不自来?”元仪说:“先王与燕并事晋室,世为兄弟,臣今奉使,于理未失。”慕容垂说:“吾今威加四海,岂得以昔日为比!”元仪又说:“燕若不修德礼,欲以兵威自强,此乃将帅之事,非使臣所知也。”元仪还魏后,对拓跋圭说:“燕主衰老,太子暗弱,范阳王自负材气;非少主臣也。燕主既没,内难必作,于明乃可图也,今则未可”(《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拓跋圭闻后大喜。

登国四年(389年)正月甲寅,拓跋圭发兵进攻高车(即敕勒部,居今蒙古乌兰巴托一带),获胜。二月癸巳,拓跋圭又击吐突邻部于女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西),大破之。事平之后,拓跋圭将吐突邻部落全部迁移。

登国五年(390年)四月丙寅,拓跋圭联合燕赵王慕容麟在意辛山(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共同攻击北方游牧部落贺兰、纥突邻及纥奚三部,战败的纥突邻、纥奚向魏投降。六月,拓跋圭还牛川。

在拓跋圭建国后,贺讷与贺染干为争夺对本部的统治权,多次互相举兵相攻。而后燕及匈奴刘卫辰又极力与魏争夺对贺兰部的控制权。七月,匈奴首领刘卫辰遣其子直力鞮乘机攻打贺兰部,其首领贺讷困急,请降于魏。拓跋圭率兵救援,直力鞋只好退兵。拓跋圭遂将贺兰部向东迁徙,与后燕毗邻。后燕主慕容垂乘机对贺讷软硬兼施,诱逼其叛魏降燕,封为归善王。贺染干闻讯,颇嫉其兄贺讷飞黄腾达,谋攻杀而代之。

登国六年(391年)正月,贺染干与贺讷举兵相攻。拓跋圭请后燕讨伐之。四月,后燕镇北将军兰汗率兵大破贺染干于牛都(其地在牛川,放牧聚会谓之都)。六月,后燕主慕容垂遣赵王慕容麟率军击贺讷,生擒贺讷于赤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南黄河西岸),降其部众数万。后燕主慕容垂命释放贺讷,并还其部众于原地,而徙贺染干及其部众于中山(今河北定州),企图完全控制贺兰部,并用以牵制北魏。

时慕容麟已发现拓跋圭有图燕之志,所以回军后,便对慕容垂说:“臣观拓跋圭举动,终为国患,不若摄之还朝,使其弟监国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但慕容垂未纳其言。

七月,拓跋圭遣其弟拓跋觚献见于后燕,燕主慕容垂衰老,其子慕容宝掌管大事,便将拓跋觚扣留,以索求良马。拓跋圭予以拒绝,遂与后燕绝交,使长史张衮向西燕通好。

当时柔然,又称芮芮或蠕蠕,是蒙古东胡苗裔鲜卑族的一支,原臣服于拓跋氏的代国。前秦灭代,改附于铁弗匈奴部刘卫辰。拓跋硅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后,陆续征伐四方,唯有柔然仍依附于刘卫辰,与北魏相抗衡。同年十月,拓跋硅率军攻之,柔然举部向西逃遁,魏军追奔600里。时魏军军粮不继,诸将请求还师,拓跋圭认为:“柔然驱畜产奔走数日,至水必留;我以轻骑追之,计期道里,不过三日及之矣。”便问诸将:“若杀副马,为三日食,足乎?”诸将皆曰:“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拓跋圭遂命尽杀副马以供三日兵食,终于追及并大破柔然,俘虏其半部。其首领收余众遁走。拓跋硅遣部将长孙嵩、长孙肥率轻骑继续穷追,于平望川(蒙古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击斩柔然首领之一屋击。于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脉)追降其东部大人匹候跋,俘西部大人组纥提之子曷多汗以下数百人。组纥提率余众降。拓跋圭迁徒柔然部众于云中郡(今内蒙和林格尔一带)。

同月,刘卫辰子直力鞮再率军八九万人,攻魏南部。十一月,拓跋圭率兵五六千设伏于铁岐山(今内蒙古阴山之北)南,大破之,获其器械辎重及牛羊二十余万,直力鞮弃军单骑遁逃。魏军乘胜追击,自五原郡金津(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强渡黄河,插入刘卫辰境,直逼其都城代来城(今内蒙古东胜县西)。匈奴部众骇乱,刘卫辰、直力堤父子弃城逃走。拓跋圭遣大将伊谓率轻骑穷追不舍,至木根山(今内蒙古五原西),俘直力鞮,刘卫辰被部下所杀。十二月,魏军于盐池(今陕西定边北)诛刘卫辰宗党5000余人,皆投尸于黄河,刘卫辰少子刘勃勃亡奔薛干部。此战,刘卫辰恃强自傲,终致国破人亡,而拓跋圭则乘其所骄,以少胜多,穷追不舍,大获全胜。从此,河套以南胡族诸部皆降,魏缴获战马30余万匹,牛羊400余万头,实力大增。

刘勃勃亡奔薛干部后,拓跋圭派人索求,薛干部帅太悉伏不应,发誓宁与刘勃勃同亡,把刘勃勃送于没弈干部。登国八年(393年),八月,拓跋圭南征薛干部帅太悉伏三城。恰逢太悉伏已发兵攻击曹覆,拓跋圭乘虚袭其城,屠之,获其太子及珍宝,迁徙城中居民而还。太悉伏闻之,回师不及,乃投奔后秦主姚兴。

在几年中,拓跋圭除了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外,还提倡进行农业生产,由于拓跋部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畜牧业。受汉人影响,拓跋圭便在登国元年开始在盛乐息众课农。登国九年(394),他还令拓跋仪带领一部分部众从五原到稒杨塞外进行农业生产,以此增强国力。

上面已经提到,鲜卑慕容部与拓跋部世为婚姻,所以后燕慕容垂初则支持拓跋圭征服独孤部及贺兰部,统一内部,复国建魏,以作为其控扼塞北诸部的附属之国。随著魏国势力的日渐雄厚,魏国欲谋独立,并屡犯臣服于后燕的塞外诸部族,双方的矛盾开始逐渐激化。并于登国六年,因索马之事,两国绝交。

但此事尚未直接导致双方的战争。原因是各自的后方都不安定。当时后燕还有两个宿敌未灭,一是翟魏,一是西燕。翟魏是丁零人在黄河南岸滑台建立的政权,它以河为固,反覆于三国(东晋、后燕,西燕)之间,经常骚扰进攻后燕的南部边疆。392年慕容垂分兵二路渡过黄河,灭掉翟魏。之后,慕容垂立即调集兵力准备进击西燕。393年十一月,慕容垂三路大军集中在太行山东麓,破台壁,取晋阳,围长子,势若击卵。次年五月,长子城陷,杀慕容永,灭亡西燕。至此,西燕所统的上党八郡和翟魏控制的东平四郡尽归于后燕。与此同时,拓跋圭也在全力巩固后方,无暇东顾。

随著双方问题的相继解决,一场大战不可避免。此时,后燕挟连胜之势,欲以武力征服北魏,遂于登国十年(395)五月,慕容垂以太子慕容宝为伐魏主帅,与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等领兵8万,远征北魏。另遣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率步骑1.8万为后援。

北魏长史张衮听说燕军将至,献计魏王拓跋圭:“宝乘滑台之功,因长子之捷,倾资竭力,难与争锋。愚以为宜羸师卷甲,以侈其心”(《魏书·张衮传》)。拓跋圭从其计,率20万大军,徙部落畜产,西渡过黄河千余里以避后燕军锋芒。七月,后燕军至魏地五原(今呼和浩特西北),降魏别部3万余家,掠取粮食百余万斛,放置黑城(今呼和浩特西北)。燕军进至河水(黄河)边,赶造船只,准备南渡河水与魏军主力决战。魏王派右司马许谦向后秦救援。

八月,魏军集结于河水以南。九月,拓跋圭在河南岸筑台耀武,旌旗相连千余里。后燕太子慕容宝排列军队于河北岸准备渡河进攻魏军,突起暴风,数十艘船漂至南岸。魏军俘获燕军300余人,全部赐给衣服遣还,以分化瓦解燕军。慕容宝从中山出发时,便已有病,到五原后。拓跋圭派兵截获来往于五原至燕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市)的燕国信使,得知燕王慕容垂生病的消息,而燕军却数月不知慕容垂的消息。拓跋圭遂令所俘燕使隔河向燕军假传:“若父已,何不早归”(《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使慕容宝等惊恐,军心动荡,不敢南渡与魏军作战。此时,魏王命陈留公拓跋虔率5万骑兵驻扎河东,断后燕军左路;东平公拓跋仪率骑兵10万屯于河北(皆在今河套一带,未渡黄河)断后燕军后路;略阳公拓跋遵率骑兵7万截断后燕军南归之路。后秦主姚兴遣杨佛嵩援魏,魏军气势益盛。

燕、魏两军隔河相持数十天。慕容麟部将慕舆嵩等以为慕容垂真,阴谋奉慕容麟为燕主,事泄被杀。慕容宝、慕容麟等内部自相怀疑,后燕军心益乱。燕军自五月出兵至十月,未能与魏军决战,师老兵疲,士气低落。慕容宝遂于十月二十五夜焚船撤回。

十一月初三,暴风骤冷,河水结冰,拓跋圭率军踏冰过河,留下辎重,精选2万骑兵,急追燕军。后燕军行至参合陂,大风骤起,尘埃黑天,自军后而来,笼罩上空。沙门支昙猛向慕容宝建议:“风气暴迅,魏兵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慕容宝认为离魏军已远,笑而不答。昙猛多次建议,慕容麟大怒,说支昙猛妄言惊众,应斩首以徇,司徒慕容德劝慕容宝听从支昙猛之言。慕容宝遂派慕容麟率骑兵3万殿后掩护,以备非常。慕容麟不信支昙猛之言,纵骑游猎,不加戒备。魏军昼夜兼程,于十一月初九日黄昏抵参合陂西。此时,燕军在陂东,安营于蟠羊山南。拓跋圭连夜部署,令士卒口衔枚,束马口,暗中前进。十日清晨,魏军登山,下邻燕营。燕军正准备东归,忽见魏军,顿时惊乱。拓跋圭纵兵击之,燕军争相涉水逃命,人马相践踏,压溺者数以万计。拓跋遵率军在燕军前截击,燕军弃械投降者四五万人,仅慕容宝等数千骑逃走。魏军杀燕右仆陈留悼王慕容绍,生俘鲁阳王慕容倭奴、桂林王慕容道成、济阴公慕容尹国等文武将官数千人,魏军缴获兵甲粮货无数。

拓跋圭从燕臣中选之一些有才能的汉人如代郡太守广川贾闰,贾闰从弟骠骑长史、昌黎太守贾彝,太史郎、辽东晁崇等留用外,将其余被俘的人悉数发给衣服粮食放回,以招怀中州之人。时中部大人王建说:“燕众强盛,今倾国而来,我幸而大捷,不如悉杀之,则其国空虚,取之为易。且获寇而纵之,无乃不可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拓跋圭认为有理,将余众全部坑杀。

对于拓跋圭的此举,后世褒贬不一。从当时来说,坑杀燕军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当时的燕人都是反覆无常叛的,即使对他再好,也不能得到燕人的心,符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此举的负面影响是加强了燕人反抗的决心,为其将来进取中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参合陂之战,时十六国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拓跋圭在作战中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前正确判断敌我态势,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打的后发制人策略;采取心理战术,动摇、瓦解敌人军心;趁后燕军撤退时勇猛追击,奋力拼杀,终获全胜。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后燕日渐衰落,北魏势力则进入中原。

十二月,慕容宝回到中山,耻于参合陂之败,请求父亲再度发兵击魏。慕容德也对慕容垂说:“虏以参合之捷,有轻太子之心,宜及陛下神略以服之,不然,将为后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慕容垂乃部署兵力准备大举攻魏。

登国十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留范阳王慕容德镇守中山(今河北定州),亲自率军秘密出发,越过青岭(今河北易县西南),经天门,凿山开道,出北魏不意,直指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北魏阵留公拓跋虔率部落3万余家镇守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慕容垂率军至猎岭(在今山西代县东北夏屋山),派辽西王慕容农、高阳王慕容隆为前锋袭击平城。拓跋虔不备,燕军攻到平城才发现,率军出战,兵败被杀。燕军攻占平城,收编其部落。北魏诸部听说拓跋虔战,各怀贰心,拓跋圭也一时不知所从。这时慕容垂经过参合陂,见积骸如山,为亡将士设祭,后燕军哭声震动山谷。慕容垂惭愤吐血,病发,住在平城,不久病重,遂还师,魏国也逃此一难。

四月,燕军至上谷沮阳(今河北怀来),慕容垂病,慕容宝即位。

燕军退师后,拓跋圭旋即光复平城。得知燕国易主,他决计进击中原。六月,拓跋圭派王建取广宁,杀太守独孤部首领刘亢泥,徙其部落于平城。同月,魏军取燕郡上谷。七月,拓跋圭改元皇始。

八月,拓跋圭率步骑40余万大举攻燕,南出马邑(今山西朔州),越句注山,遣左将军李栗率5万骑兵为前驱,派将军封真等从东道出军都关(今居庸关),袭燕幽州(治今北京市)。

九月,南进魏军在晋阳城外大败后燕名将、并州牧慕容农,攻克晋阳(并州治所,今太原西南),慕容农只身逃归中山。魏出军都之步骑亦攻克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拓跋圭取并州后,继续率军东进,直指后燕国都中山。燕王慕容宝修城贮粮坚守中山,派慕容农出兵安喜(今河北定州东南),作为警戒。一切军务,皆委于赵王慕容麟。

十月,拓跋圭派冠军将军于栗磾、宁朔将军公孙兰率步骑2万,暗从晋阳开韩信旧道,趋井陉关(今河北井陉西北)。拓跋圭首先攻取常山(今河北正定南)。常山以东各郡县守宰或逃或降,只有中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信都(今河北冀县)三城为燕军所守。

十一月,拓跋圭命东平公拓跋仪率5万骑兵攻邺;冠军将军王建、左将军李栗攻信都;自率大军攻中山,镇守中山城的是后燕名将慕容隆,慕容隆坚守不出,拓跋圭急攻,魏军伤数千人。拓跋圭退兵,认为:“朕量宝不能出战,必当凭城自守,偷延日月。急攻则伤士,久守则费粮,不如先平邺、信都,然后还取中山,于计为便。若移军远去,宝必散众求食民间,如此,则人心离阻,攻之易克”(《魏书·太祖纪》)。遂率军南向。

时北魏别部大人没根有胆勇,引起拓跋圭的憎恨,十二月,没根率新兵数十人降燕,请兵袭魏其侄酰提在并州任监军,亦率所部回国作乱。

在这一段时间里,魏军在各个战场的进展都不顺利。袭幽州的军队攻蓟城不胜已退守渔阳。王建等攻信都,至次年正月,六十余日未下,伤亡惨重。围攻邺城的魏军反而被慕容德击破。魏军苦战不胜,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拓跋魏内部不够稳定。南下的魏军有很多是新被拓跋部征服的部族,他们对为拓跋魏作战,不感兴趣,有的尚存贰心。如没根反叛,又带百余骑夜袭魏营直至中帐,拓跋圭几乎被杀,狼狈惊走。柏肆之役,拓跋圭一度失利,魏境流言四起,贺兰部帅附力眷,纥突邻部帅匿尼物,纥奚部帅比根等聚部阴馆造反。另外联盟内部也不甚协调。邺城之败是主将拓跋仪与贺兰部帅贺赖卢内讧酿成。拓跋圭族弟拓跋顺留守云中,闻魏军败讯,欲自立为主。内部斗争牵制了拓跋圭的很多精力和兵力。

第二,后燕的军队虽然减少太半又屡遭重创,但仍然保存了一定的实力。慕容宝又以珍宝宫人招募郡县,扩充新军,仅中山一地就募兵万余人。特别是幽州兵,平州龙城兵,兵精甲坚,没有受过重大的打击。

第三,参合陂诛杀降卒引起了后燕地区人民,尤其是鲜卑慕容部人对拓跋魏的极端仇恨。魏兵每到一地,燕民深沟高垒,清野对抗。被围之城,将士泣血踊跃,奋战不降。

挫折教训了拓跋圭,迫使他修正错误的政策,从而逐步扭转了困局。首先,他深悔参合之诛,极力抚慰新附。他黜免一些杀戮过多的首领。如在九月时,“初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