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治疗癫痫名医-针灸治癫狂的成功案件
《乔夫第集简介》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名医都是谁?
在古代中国,医疗技术相当发达。历代医术高超的名医很多,东晋的扁鹊、华佗、董枫、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唐代的孙思邈,元代的朱震亨,明代的李时珍。他们的医学成就为后人所称道。但是在我国的医学史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女医生。他们具有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挽救了生命和人民的疾病,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和赞誉。
表达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河东有一个叫沈怡的女子,是我国早期历史上著名的女医生。易从小就对草药感兴趣。少年时上山采药,折断后伤害村民。平时每当有医生路过,她总是虚心求教。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学到了很多医学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次,一个腹胀的病人被从外地带走。他的肚子比即将临盆的孕妇还大,肚脐凸出,身体骨瘦如柴,奄奄一息。仔细诊断后,很容易就取出几根银针,连续地扎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然后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泡过的丝绸包好,给病人喂中药。过了几天,病人的肿胀逐渐消退,不到10天,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了。
后来,汉武帝知道了齐一的医术,就把她招入宫中,任命她为侍应生,并特别照顾王太后,赢得了她的信任。
包谷
包谷是广东南海巡抚包敬的女儿,晋代名医。她的丈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方士,擅长手肘备份、急症处方等医术。
由于长期接触和家庭影响,她为行医治病创造了有利条件。她跟随丈夫长期在广东罗浮山炼丹,为人治病。岭南人尊称她为“包仙姑”。
包谷行医采药,足迹遍布广州、南海、惠阳、博罗。她医术精湛,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治疗肿瘤和疣闻名。她用越秀山的红脚艾灸治疗。因此,后来人们把这种艾称为“包谷艾”。
包谷后,岭南人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修建包谷寺,纪念她对医疗事业的贡献。
张乖乖
宋代有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年子。她的医术既不是家里传下来的,也不是和丈夫一起行医赚来的。那么她是从哪里来的呢?
据说张**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个旅行医生路过她家门口,向她要了一杯水。张太太见他是个贵人,便请他进屋,让座泡茶,设宴款待。老医生见她聪明、聪慧、勤奋,便教她手术、制药膏等秘方,并给她一份秘方,而不是秘方《痈异方》。
后来经过不断的练习,张小年终于成为了一名精通手术的女医生。疮、痈、肿的病人都来求医。经过她的治疗,没有什么奇效。那时候他名气大了,病人也不知所措。她把自己的外科技术教给了丈夫,两人都成了当地有名的医生。
谭云贤
谭云仙,明代女博士,江苏无锡人。她爷爷是南京的医生,奶奶对医学也很精通。谭云贤从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爷爷奶奶的指导下学医。婚后不久,她就患上了气血失调。她没有放弃学医。而是以自己的病为研究对象,自己开药,最终治好了自己的病。
不久,她的祖母卧床不起。在她去世之前,她教了她所有的秘方和药物
后来,谭云仙成了当地一名专治妇科疾病的女医生。谭云仙在50岁的时候,把奶奶的医术和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成《女医生杂言》,传给了后人。
曾毅
曾毅,又名袁波,四川华阳人。她生于清朝道光十七年,相当于公元1837年。当时,就在国民crisis/0之前,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曾轶接受了进化论和改良主义的思想。她认为,一个国家要想生事,必须有强大的家族和强大的种族,而行医就是途径。因此,在治病救人思想的指导下,曾轶可对中医的奇迹做出了必然的孝道。
曾轶的思想和学识都体现在她的书《顾欢房间系列》里。这个系列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妇女研究,医学和诗歌。反对医学的主要批评者是“医学文章”。它转录于光绪三十二年,对应公元1906年。曾轶可54岁。医学篇有两卷,都是木刻书。第一卷由四卷组成。第一册包括脉象理论、舌色理论、温病理论、寒证理论、伤寒理论等。第二卷是《温病入中焦证治》,第三卷是《温病入下焦证治》,第四卷是《伤寒证治》。第二册也有四册。第一本是杂病,第二本是妇科,第三本是儿科,第四本是外科。
易曾患过四种温病,都得益于著名温病学家的理论指导。因此,她的猴岛崇拜吴鞠通的书法病。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吴鞠通的理论和处方在许多地方被教授。曾轶可经过39年的努力,对伤寒、热病的症状和治疗有了深刻的认识,并选了一些中英文写下来,成为医学文章的主要内容。
曾轶可经常自己开药,善用猴岛。合作是美好的,他们中的一些人亲身经历过。比如她32岁的时候因为阴证得了喉炎,对猴岛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她将1.5克肉桂、1.5克生姜和1.5克甘草放入茶碗中,用沸水冲泡。她把茶碗里的药蒸了一口后,咬了一口茶碗里的药,慢慢咽下去,终于摆脱了危害。晕倒后,她用这个方子治好了很多病人。
曾益猴岛非常重视人的体验。在医院北边的某个地方,她听一个士兵说,以前参军到一个地方,得了一种噎病,不能喝,不能吃,一点速度都没有。几天后,他逛到一个集市,渴了,没有茶叶买。我看到一个摊贩一年都在一个锅里煮十几只鸡卖。其实士兵很渴,就和摊贩商量,买了些鸡汁解渴。这种鸡汁又浓又鲜,吃下去会到可乐底。不像喝之前的水,经常卡在上面的可乐里,进不去。所以,这位战士甚至买了几年的一碗鸡汁。后来他经常以鸡汤煮粥为主食,胃膈肌逐渐打开,缺点也逐渐改善。不想说话的人,想闻味道的人。听完之后,曾轶可仔细回忆,以后每当遇到这种呛人的隔膜,她都会用浓浓的鸡汁和一点姜汁来治疗,一切就都解决了。
曾轶可回到猴岛,面对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如果她打算好好休息,“保护她的脑力”;“呼吸奇气,养肺气”;多做点生意让血液畅通,等等。曾轶可是封建时代发展起来的,但他对猴岛的医学知识很好,尤其是思想有所提高。在中国古代,具有医学知识和医学救国思想的女中医并不多,其中以曾轶可最为突出。
淳于衍
淳于衍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女服务员。她才华横溢,在民间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善于把脉,熟悉医学。有些人甚至称她为“扁鹊”。然而,这
汉高祖宣帝的皇后徐平君怀孕了,徐平君在分娩时生病了。霍光将军的妻子淳于衍非常高兴。她经常去皇宫看望女王。淳于衍的丈夫感谢他的帮助,法院警卫和淳于衍请求霍夫人将他转移到安池监狱。向霍夫人致敬。
结果霍夫人生了心,要她回避。她神秘地对淳于衍说:“你有事问我,我也有事问你,好吗?”淳于衍说:“我能对我的妻子说什么呢?”霍夫人说:“霍将军很爱她的女儿霍成俊,希望她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这件事只能麻烦你了。”淳于衍说,“怎么会呢?”霍太太说,“女人生孩子是件大事。他们已经了九次了。今天皇后要生了,可以趁机下毒而。那她就可以当女王了。如果工作完成了,你和我妹妹将分享财富。”淳于衍说,“有许多药物。医生必须首先试用它们。“我们如何开始?”霍太太说:“这要看你的能力。霍将军是天下的摄政王。谁敢说不?我怕你们不互相帮助!”沉思之后,淳于衍说:“我愿意尽力而为。”道孚子药,带进长汀宫。
徐平君出生后,淳于衍带了附子给徐平君喝。没多久,徐平君说:“我头晕!这药有毒吗?”淳于衍说:“不。”徐平君更加精力充沛,不久就去世了。
出宫后,她回到霍家,霍送了她一份礼物,她却不敢再感谢。后来,一些医生被指控在照顾女王时玩忽职守。他们都被捕入狱,并被要求认罪。霍夫人很害怕,就把详情告诉了霍光,对霍光说:“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不要让法律官员折磨淳于衍!”霍光抑郁,不该沉默。后来,他扮演明朝皇帝宣,签署了一项免除淳于衍提问的命令。
胡卓
胡卓,名苏简子,又名简素女或苏简女,住在太白山。据陈武大忠二年胡洵《黄婷内五脏六腑补泻序》的记载,胡洵生于晚唐。
胡卓的书《唐智》是黄的室内经典。宋代穆宗崇文有一本医书和书,都是女性写的。一册《总目录》也是记载的,俞云熙:《黄庭内图》和《》也是胡萌写的,而第三类医书《通志》一册也是胡萌写的,还是一本书,但是0755-7900。另外,见紫苏《黄庭内图》,表示紫苏疑似另有其人。
胡卓著作有:《宋志》,《明代道藏东真部法类》,《黄庭内图》,卷五十四;《补泻内法》,见《董贤传十卷》;道通《黄婷内府五藏六府》还包含《修真十书》的卷。
和《黄婷室内五藏六腑图卷》这两本书主题相同,但用词不同。这两篇文章以前都是按部就班,大意相同,写法略有不同。第一册依次论述肺、心、肝、脾、胆,对各脏腑的顺序分析如下:1。解释一个器官的生理和解剖位置、形状、重量和功能;2.修身养性,脏腑与气、金、思维协调;第三,用相病法诊断脏腑疾病;四、治疗药方,对症下药,各配一方;第五,吐气法,通过理气调肝、脾、肾、胆;第六,忌食不同季节的食物,如肾病“十月不吃辣椒”;七、导法,四肢在劳动,旨在活动筋骨,排除一切污垢和积聚的风邪之气。
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经典,在南北朝时期影响广泛。但由于《道教典籍全集》年的默默无闻,南北朝只在有一定文化造诣的上层文人中流传。唐初,唐公子白最先注意到,对养生的流行有一定影响。然而,白的注释仍然是根据黄庭的。虽然翻译了一些名句,但还是难免慢。到了唐代,黄庭学日益繁荣,各种学说开始兴盛。胡迅《道藏》说:
朱编,异教之始,使后世难得得其门。有一千英里远。异端大概是指从神秘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黄婷。
胡卓是晚唐时期研究黄庭的独特专家。她对黄庭经的研究,最主要的特点是从医学角度出发,摆脱神秘因素,思路清晰。方法可以学,技术可以修。学习《黄庭内、五脏、补泻》和道家养生的人不可忽视。因为他写了很多关于医疗的文字,对作者不利,不敢说是非,省省吧。
兴德
卷十八,,记载了一位医术高超的女博士,——邢石。她出生在南宋时期的邵熙,当时内阁官员韩平元出差在外。她被要求给自己把脉,看看自己的身体能否顺利完成这次旅行。邢诊脉后认为身体问题不大,但妻子身体需要担心。正如邢石所料,几个月后,韩的妻子去世了。
当时有一个宰相叫朱圣非。他媳妇病了,让邢世来诊治。邢石一看,说是小病。不吃药就好了,但是不能怀孕。一旦怀孕,她就会去。全家人都不相信。他们认为邢是杞人忧天。但是,正如邢石所说,这个女人在怀孕后不久就去世了。仔细评价《黄庭内五藏》说“我说古今名医多。她们没有观察丈夫的脉搏就知道妻子已经亡,在怀孕之前就知道她们的财产已经亡。”喔-呼,天啊!"
蒋芳
明代安徽休宁。江是女的,而方是媳妇。婆媳,继承家业,专攻儿科。所有患有突然和缓慢抽搐、癫痫和佝偻病的人都由他们治疗。人们称赞他们是医生和博士。
厥阳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孤阳上越·厥阳 5 经穴别名·厥阳 5.1 飞扬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飞扬穴的定位 5.7 飞扬穴的取法 5.8 飞扬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飞扬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飞扬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飞扬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飞扬穴研究进展 5.14.1 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5.14.2 对血钙代谢的影响 5.14.3 治疗小儿脱肛 5.14.4 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厥阳的穴位 2 治疗厥阳的方剂 3 治疗厥阳的中成药 4 厥阳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厥阳 1 拼音
jué yáng
2 英文参考overabundant ya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厥阳:1.孤阳上越;2.经穴别名。
4 孤阳上越·厥阳厥阳指孤阳上越。《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证》:“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曰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5 经穴别名·厥阳
厥阳为经穴别名,即飞扬[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飞扬 汉语拼音 Feiyang 罗马拼音 Feiyang 美国英译名 Flying and Expanding 各国
代
号 中国 BL58 日本 58 法
国 莫兰特氏 V58 富耶氏 V58 德国 B58 英国 B58 美国 BI58
飞扬为经穴名(Fēiyáng BL58)[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即飞阳[3]。别名厥阳[3]。属足太阳膀胱经。飞扬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2][4]。飞即飞翔,扬通阳,为阴之对,外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本经络脉从此处飞离而络入足少阴经,故名飞扬[2]。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脚气,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痔疮,眩晕等。
5.1 飞扬的别名厥阳(《针灸甲乙经》),飞阳(《医学入门》),厥阴[5],厥扬[5]。
5.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
5.3 穴名解飞即飞翔,扬通阳,为阴之对,外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本经络脉从此处飞离而络入足少阴经,故名飞扬[2]。
飞,《说文》:“飞,鸟翥也,象形,凡飞之属皆从飞。”并有迅速之义。扬,有飞举之义。《说文》:“扬,飞举也。”飞和扬都有腾起之意,飞又有意外之意。飞扬,是飞举扬起,斜行别出,脱离正轨之意。为步行不稳、经脉别出及魂梦颠倒之象。足太阳膀胱经之气,自委阳而下,所过委中穴位,深如渊涧,合阳、承筋如由巅至麓,承山则山下之夹谷也。委中、承山俱为阴象,迨至本穴则由承山横过腿外侧,亦由阴分转阳分也,突然跃起,状若腾飞,犹出潜飞跃之势,故名“飞扬”。飞扬为足太阳之络穴,脉行至此脱离正轨,斜络足少阴,沟通司人身矫捷的阴跷与阳跷,功可祛风健腰,助膝行走。杨上善曰:“此太阳络,别走少阴经,迅疾如飞,故曰飞阳也。”[5]
5.4 特异性飞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
5.5 所属部位小腿部[6]
5.6 飞扬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飞扬穴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4]。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BL60)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正坐或侧卧取穴。[2]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3]。另说“外踝上九寸”(《针灸资生经》);“在昆仑上五寸五分”(《针灸集成》)?。
飞扬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7 飞扬穴的取法正坐垂足,在承山穴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处取穴。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3]。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BL60)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正坐或侧卧取穴[2]。
俯卧位,承山斜向外下1寸,直对昆仑处取穴[7]。
5.8 飞扬穴穴位解剖飞扬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分布著腓肠外侧皮神经。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部,经外踝后下方,至小腿后面中线上行,与腓肠神经伴行。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8]。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腓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3]。
5.9 飞扬穴的功效与作用清热安神,舒筋活络。
飞扬穴有清头风、宁神志、疏筋络的作用[2]。
飞扬穴系膀胱经络穴,别走肾经,有舒筋活络之功、宁心安魂之效,其所治症,除腿之疾患外,又治目疾、气逆,以及神不守舍,主治癫狂恍惚,魂魄扬飞[5]。《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飞扬之脉,令人腰痛…”
5.10 飞扬穴主治病证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脚气,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痔疮,眩晕等。
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等[2]。
飞扬穴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癫狂[8]。
飞扬穴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7]。
飞扬穴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痔疾,脚气等[3]。
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癫痫、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2]。
风湿性关节炎,痔疮,膀胱炎,癫痫,眩晕等。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直刺1~1.5寸[7][8][3][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5.,局部有酸麻重胀感向下放散[7]。
5.11.2 灸法可灸[2][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5.12 飞扬穴的配伍飞扬配百会、后溪,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飞扬配太溪,为原络配穴法,有清利头目,滋阴养血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鼻衄。
飞扬配大椎、风池、合谷,治头痛、头晕[7]。
飞扬配承山、足三里,治痔疮[7]。
飞扬配环跳、肾俞、三阴交、足三里,治腰腿痛、下肢痿痹[7]。
5.13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针灸甲乙经》:下部寒、热病汗不出、体重、逆气头眩痛,飞扬主之。痉、反折,飞扬主之。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鼽衄,飞扬主之。癫狂疾、体痛,飞扬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飞扬、太乙、滑肉门,主癫狂吐舌。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主目眩,逆气鼽衄。
《医宗金鉴》:主步履艰难。
5.14 飞扬穴研究进展 5.14.1 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针刺飞扬、涌泉、太溪对输尿管功能有双向调整作用,对尿路结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飞扬穴能增强肾的泌尿功能[5]。
5.14.2 对血钙代谢的影响如针大杼、飞扬、足三里,留针可使血钙增加。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飞扬穴可使血钙增加[5]。
5.14.3 治疗小儿脱肛针刺飞扬、长强治疗小儿脱肛15例,飞扬直刺0.2寸捻转补法,长强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15寸,捻转补法,不留针,另取百会、大肠俞、足三里、艾灸5~10 min,每日针1次、灸2次,10 d为一疗程,经治疗1~2个疗程后,痊愈13例,好转2例。
5.14.4 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以按压疗法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45例,患者俯卧伸直下肢,医者以双手拇指轻轻按压双侧承山,然后再下移至飞扬穴,令患者放松双下肢,趁其不备,两手用力按压腰部3~5 s,此时患者腰部肌肉立即呈痉挛性收缩,医者随之松开双手,让患者下床站立做腰部左右旋转动作各10次即可。结果:痊愈21例(按压1次腰痛症状完全消失),好转15例,无效9例。
6长强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长强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长强穴的定位 10 长强穴的取法 11 长强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长强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长强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长强穴的配伍 16 特效 *** 17 文献摘要 18 长强穴研究进展 18.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18.2 对心脏的影响 18.3 用于针麻 18.4 治疗经闭 18.5 治疗婴幼儿腹泻 18.6 治疗肛裂 18.7 治疗痔疮 18.8 治疗癫痫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长强 1 拼音
cháng qiáng
2 英文参考Chángqiáng GVl [中国针灸学词典]
Changqiang (GV1)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chángqiá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长强 汉语拼音 Changqiang 罗马拼音 Changchiang 美国英译名 Long Strong 各国
代
号 中国 GV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 富耶氏 IVG1 德国 LG1 英国 Gv1 美国 Go1
长强为经穴名(Chángqiáng GV1[1],DU1[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备急千金要方》作长疆[3]。别名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4],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5]》),脊骶端(《针灸学》(南京)),下极(《难经》杨玄操注)。属督脉[1]。长强是督脉的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之会[1]。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1]。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4 长强穴的别名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4],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5]》),脊骶端(《针灸学》(南京)),下极(《难经》杨玄操注)。
5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6 穴名解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1]。
长,与短对言,长大,旺盛。强,有强盛意。督脉为统督诸阳之经,自下而上,强劲端长,而长于阳,为全身之所寄托。长强为纯阳初始,又为督脉之络穴,其气强盛。杨上善曰:“督脉诸阳脉长,其气强盛,穴居其处,故曰长强也。”如长而不强,则困顿难支,长而过强,则脊强反折,二症皆可取用矣。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养生家调运任督,以意导气,起自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衔接任脉,下颐循胸,至脐腹以抵会阴,复合于督脉。由本穴循背上行,即庄子所谓“缘督以为经”也。如此升降轮会,循环不息,无尽无休,故名长强。[5]
7 特异性长强穴是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与督脉的交会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6]。
长强穴是足少阴肾经与督脉的交会穴[6]。
8 所属部位尾端[7]
9 长强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长强穴在尾骨下,当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8]。
长强穴位于尾骨尖端与 *** 连线之中点处,跪伏位取穴[3]。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1]。
长强穴在督脉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肌肉)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骨骼)
10 长强穴的取法跪伏或胸膝位,于尾骨尖与 *** 连线之中点取穴。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1]。
跪伏或胸膝位,在尾骨下端与 *** 之间的凹陷处取穴[9]。
快速取穴:仰卧屈膝,在尾骨端下,尾骨端与 *** 连线中点处即是长强穴[10]。
11 长强穴穴位解剖长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浅层主要布有尾神经的后支。深层有 *** 神经的分支,肛神经, *** 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肛动、静脉。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 *** 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11]。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肛神经皮支( *** 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 *** 内动脉分支)分布[11]。
布有尾骨神经后支, *** 神经;以及 *** 动、静脉分支[3]。
12 长强穴的功效与作用长强穴具有解痉止痛,调畅通淋的功效。
长强穴有通任督,调肠腑作用[1]。
长强穴为督脉首穴,督脉挟脊而行,为诸阳脉之长,“入属于脑”,故既可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前阴、肛肠及腰骶病,又能治疗神志病[12]。
长强穴有宁神镇痉,通便消痔之功。主治癫狂,痫疾,脊强反折,泄泻痢疾。人体气息之出入,血液之流行,饮食便溺之交替,凡诸新陈代谢,均在循环运行之中。无论寐寤,其运行变化均无休止,所谓营卫之行,无顷刻止者也。[5]
13 长强穴主治病证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1]。
长强穴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3]。
长强穴主治痔疾,脱肛,便血,泄泻,痢疾,便秘;癫痫,癔症,瘛疭;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腰痛,尾骶骨痛;呕血,遗精,阳痿,疝气[9]。
长强穴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11]。
长强穴主治痔疾,便血,洞泻,大小便难, *** 湿痒,尾骶骨疼痛 ,癫痫,癔病,腰神经痛。
14 刺灸法 14.1 刺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11]。
先进针至皮下,再与骶骨平行斜向刺入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 *** 和尾骶部,有时针感沿督脉向上传至腰部[9][1][3]。
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9]。
注意:针刺长强时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11]。
14.2 灸法可灸[1]。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一般不灸[9][11]。
15 长强穴的配伍长强穴配承山灸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痔疾[1]、便结。治久痔[9]。
长强穴配百会、气海治脱肛[1]。
长强配百会,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主治脱肛,头昏。
长强穴配腰奇治癫痫[1]。
长强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治大小便难[9]、淋症。
长强配身柱,有行气通督的作用。治小儿惊痫[9]。
长强配百会、脐中,治脱肛[9]。
长强配命门,治赤白痢[9]。
长强配大肠俞、承山、百会,治脱肛[9]。
16 特效 ***正坐,上身前俯,一手伸到臀后,用中指用力揉按长强穴,每天早晚各揉按1~3分钟,可治疗便秘、痔疮、脱肛,并迅速止泻[10]。
17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针灸甲乙经》:痉反折,心痛,气短,尻濇,小便黄闭,长强主之。腰痛上寒,实则脊急强,长强主之。癫疾发如狂走者,面皮厚敦敦,不治,虚则头重,洞泄,淋癃,大小便难,腰尻重,难起居,长强主之。小儿惊痫,瘛疭脊强,互相引,长强主之。
《针灸大成》:主肠风下血,久痔瘘,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难,头重,洞泄,五淋,疳蚀下部,小儿囟陷,惊痫,瘛疭,呕血,惊恐失精,瞻视不正。
《针灸聚英》:足少阴、少阳结会,督脉别走任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入三分,抽针以太痛为度……灸然不及针。
《类经图翼》:一经验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席弘赋》: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
《玉龙歌》:九般痔疾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 *** 大痛穴为真。
18 长强穴研究进展 18.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针刺家兔的“长强”,对原来结肠紧张度低下者大多可使之亢进,而对结肠紧张度增高者则可使之减弱[9]。
针刺家兔“长强”,能调整结肠运动,使实验性结肠低紧张度者内压升高,高紧张度者内压降低[1]。
18.2 对心脏的影响给狗以轻度的氟烷麻醉,然后针刺长强,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和每搏输出量,降低心率和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9]。
现代研究报道,针刺狗的长强穴,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出量和心搏出量,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5]。
18.3 用于针麻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1]。
18.4 治疗经闭取长强,刺1寸,用强 *** ,泻法,留针2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18.5 治疗婴幼儿腹泻取长强,刺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转2分钟左右出针,每日1次。
18.6 治疗肛裂长强穴埋肠线。
18.7 治疗痔疮长强配承山,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
18.8 治疗癫痫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
杨继洲不仅博极群书,还善于实践,注重针、药并重,尤其精擅针灸技法,他一生行医46年,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楚王府良医和太医院御医,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医术可谓高超。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是哪个朝代的吧!
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
明朝
医学世家博览群书
杨继洲,名济时,字以行,三衢人(浙江衢州廿里镇六都杨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卒于明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在六都杨的《杨氏宗谱》中,杨继洲是唐信安侯杨向后裔。其出身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其祖父杨益曾任太医院御医,声望很高,著有《集验医方》刊行于世。父亲也是医生,但他却希望儿子走科举仕途。但杨继洲对当官并不感兴趣,自幼酷爱读书,寒暑不辍。
由于杨氏家中珍藏有各种古医家抄本,以及丰富的秘方、验方与医学典籍,这些家藏医学“宝典”,使杨继洲得以博览群书,通晓各家学说,博学绩文,奠定了他坚实的医学基础。因其祖辈丰富的从医经历,加上杨继洲善于躬身实践,总结临证经验,在进入太医院供职之时,已经功绩卓著,声名籍甚。
医术高超名扬朝野
他用针灸给人们治病有据可查的事例最早是在1555年。那时他来到福建建宁,见一位大娘得了一种怪病,抬不起手,又困倦怕冷,即使在盛夏也喜欢穿着大棉袄,很多医生没办法。杨继洲帮她做了针灸治疗,当天就身轻手举不怕冷了。
他曾为尚书王西翁的女儿治好了颈核肿痛病; 只用几针就把锦衣卫张少泉的夫人患了二十多年癫痫病治愈了; 有位文官叫李渐庵,他的夫人产后出血,两脚肿得像大腿,昏迷不省,十分危急,杨继洲在他足三阴经的穴位上扎了针,只一顿饭工夫,李夫人就苏醒了,肿痛也消了;有位员外熊可山,患了痢疾,咳嗽发烧,吐血不止,生命垂危,众医生都说不能治了,杨继洲发现病人虽然奄奄一息,但胸部尚有余温,只是脐中有一块拳头大的肿块,就为他针了气海穴,又用灸法,灸了五十壮之后,病人苏醒过来,脐中的隆块也散开了,疼痛随即止住,接着,又替他治好了痢疾和咯血,经过一段时间调理,熊员外终于恢复了健康。
杨继洲因“巡按山西御史赵文炳得痿痹之症,身体疼痛,四肢屈伸不便,变形萎缩,百医不治,继洲三针而愈”,便名扬朝野。
医风严谨辩证治疗
尽管杨继洲医术高超,名扬朝野,但他的医疗作风却相当严谨认真。在碰到一些特殊穴位时,更是小心翼翼。比如,为了拔除白内障针扎病人睛中穴前,他除了拿羊眼来做试验外,还要选择无风无雨的天气,清戒三天,安心定志后方才进行。他说:“凡学针人眼者,先试针内障羊眼,能针内障羊眼复明,方针人眼,不可造次。”他对那些漫不经心地为病人一边扎针一边谈笑的医生相当不满,经常予以批评。
杨继洲非常重视医学基础理论,运用选经与得气的观点,在临床治疗时首先进行辩证,然后根据辩证选取有关经络,最后才循经取穴。“宁失其次,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取穴少而精。”
他还倡导天、人相互协调这一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阐发对宇宙间生、寿夭、永暂、阴阳等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观点。
医学成果造福后世
经过长期实践,杨继洲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他将祖传秘方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编成了三卷《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希望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但未能刻版发行。
后来,他以《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为基础,以《素问》《难经》为宗主,汇集了《神应经》《古今医统》《医学入门》《针灸节要》等针灸论著,又搜集了民间流传的疗法,编成了10卷20余万字的《针灸大成》,由赵文炳作序,公元1601年,该书正式刊行。
该书自刊行以来,平均不到十年就出现一种版本,至今已有日、法、德、拉丁等7种文字、46种版本,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声誉之著,在针灸著作中独一无二。《针灸大成》 收入《四库全书总目》,被历代医家尊为针灸经典。
《针灸大成》 是一部内容丰富、方便实用的集大成的著作,在临床上有极高的价值。书中介绍了359个穴位(单穴51、双穴308)及所治的相关疾病,周身经穴及制针法、补泻手法、治症总要等,还引有历代医家编的针灸歌赋,以及自己的医学案例。书中绘制有“阳掌八卦图”和“阴掌八卦图”,作者将掌心、手背按八卦易理分成“九宫八卦图”与人体五脏六腑相联系,是诊治病疼的很有价值的参考图例。
他还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为“十二针法”并编成口诀:“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
值得一提的还有第十卷所附的“四明陈氏小儿按摩经”,里面专门介绍了用于防治小儿病症的特定推拿手法,为针灸医籍中所罕见。
中华神针非遗传承
杨继洲针灸疗法具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对人类的`健康、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价值和贡献。
“衢州杨继洲针灸”项目于2009年6月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衢州市首个传统医药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衢江区在廿里镇六都杨二村建成杨继洲针灸文化馆。
2013年11月,世界著名中医针灸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中华第一针”的石学敏和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方剑乔等一行来衢江区考察,寻圣迹访“针”迹,为杨继洲针灸事业发展把脉,在廿里镇六都杨村,石学敏院士为杨继洲针灸文化馆题词并写下了“中华第一神针”。
2014年12月3日,《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14]59号)中,“杨继洲针灸”名列其中。由此,“杨继洲针灸”创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唯一针灸项目,成为衢州地区首个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10月,衢江区启动了国内首部以国家非遗项目杨继洲针灸为题材的微**《神针》的拍摄,并于2015年1月完成制作。
目前,已确定的“杨继洲针灸”代表性传承人有:金瑛、张玉恢。
为纪念杨继洲这位贡献卓著的一代“针灸大师”,在衢州市宁绍巷的神农殿里,塑有杨继洲的半身像。位于衢州城区的杨家巷就是以杨氏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位于廿里镇的杨继洲公园,占地22亩,于2015年6月开工建设,并于年底完工向社会开放,杨继洲雕像、针灸文化长廊等全面展示了“杨继洲针灸”这一人类文化瑰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